小学英语教育教学研究年度综述——基于2016年《小学英语教与学》论文转载情况的统计分析

2017-02-13 沈琰琰 人大基础教育期刊社 人大基础教育期刊社

  一、统计分析

        1.刊物转载量排名

        2016年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小学英语教与学》(以下简称《小学英语教与学》)共转载论文151篇,被全文转载的报刊有35种。其中,《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江苏教育》《英语学习》等期刊的转载量排在前10位,占转载论文总数的81.5%。


        2.作者单位、地域分布情况统计

        以转载论文第一作者来源机构统计,55.6%来自中小学,28.5%来自高校,其他作者来自教研室、教科院、教师进修学院等教育科研单位。从地域分布看,第一作者来自江苏的文章有50篇,占总数的33.1%;第一作者来自北京的文章有24篇,占总数的15.9%;第一作者来自浙江的文章有21篇,占总数的13.9%;第一作者来自山东的文章有8篇,占总数的5.3%;第一作者来自福建的文章有7篇,占总数的4.6%。来自上述5个地区的文章总数为110篇,占转载总量的72.8%。由此可见,地域分布极不均衡。


二、热点与重点问题

        1.英语核心素养

        2016年秋《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公布,明确了我国的育人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人”。要将核心素养真正落在“人”上,学科教学是关键的一环。英语学科提出了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学习能力四个维度,并有各自的内涵和表现形式。

      (1)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英语教学研究

        龚亚夫指出,当前小学英语教材大都是按照“结构+功能”的思路设计的,主要还是让学生掌握语言结构为主,这在一定程度上忽视了学生的全面发展和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超越现有教材,并对现有话题内容进行补充和更换,这样英语教育才能更好地服务于学生的成长(见《小学英语教与学》2016年第9期,后文凡引自该刊的文章仅标注期数)。钱峰、刘萍萍基于核心素养探究了“多元目标英语”,即英语教育的三个核心维度,包括“社会文化目标”(social-cultural goals)、“思维认知目标”(cognition & thinking goals)和“语言交流目标”(communication goals),指出这三个维度可以看作是当前我国基础英语教育的发展趋势。“多元目标英语”目标观中的语言交流目标不再是语言教学的唯一或者核心目标,而是与社会文化目标、思维认知目标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它们共同构成了当代“核心素养”理念下外语教学的目标体系(7期)。鲁子问等指出英语学科可着重发展学生以下思维品质:准确性、深刻性、灵活性、批判性、开放性、创造性(4期)。

      (2)英语核心素养如何培养问题研究

        蒋健妹、秦益锋根据小学生的智能发展规律和特点,结合教学案例,从思维品质的灵活性、敏捷性、逻辑性、批判性、独创性和深刻性六个方面分析了一些培养小学生英语思维品质的策略(10期)。侯云洁也介绍了五种发展学生思维品质的方法:发散式、联想式、质疑式、评判式、反思式(4期)。周琳等通过分析芬兰的基础教育国家核心课程大纲和小学英语教材,对我国中小学生人文素养和英语素养的培养提出了以下四个建议:加强人文素养的可操作性;提高教材人文内容的系统化;重新审视工具性的内涵;教材和课堂中落实学习策略的养成(8期)。


        2.教材分析

      (1)教材解读

        落实英语教学中情感态度目标的前提是教师能准确把握教材的情感内涵。具体而言,教师可以从人物情态、文本情趣、话题情缘三个维度剖析、整理、解读教材的情感内涵,从而让教材充满亲和力,让课堂富有感染力,让学习蕴含吸引力(陈贤德,9期)。而关于教材中节日文化的内涵解读,则可以应用拓展部分节日文化的内涵和开展节日主题活动两大策略(秦继兰,10期)。

       (2)创造性使用教材

        “创造性使用教材”主要指教师基于课程标准,结合教学实际,充分考虑学生的现实水平和实际需求,挑选他们认为最合适的材料,对这些材料进行一定的处理与加工(包括适度增删、调整等),更灵活、有效地使用教材,使教材内容和教学活动最贴近学生实际(林倩,3期),其前提是对教材的全面解读,基础是对学情的准确分析(杨进,6期)。具体方法包括以下三个层面:①结构调整:添加、删减、修改或替换、重组等(杨进,6期;林倩,3期)。②内容调整:教学顺序及教学步骤调整(林倩,3期)。③方法调整:基于话题,抓住“辐射点”,快速导学;基于句型,抓住“结合点”,巧妙融合;基于单词,抓住“经验点”,多向拓展;基于文化,抓住“差异点”,对比领会(吴红梅,11期)。


        3.阅读问题研究

      (1)阅读能力及阅读素养研究

        英语阅读能力是一个复杂的概念,可以作为一个过程也可作为一种结果,而阅读文本的语言特征、话题内容、语篇结构、图表等视觉辅助手段等都会影响阅读的过程与结果(郭宝仙,6期)。近几年来,传统的阅读能力的概念逐渐被阅读素养的概念所取代。PISA将阅读素养界定为“为实现个人目标、发展知识和潜能、参与社会活动,对文本所进行的理解、使用、反思和积极主动的投入”(王蔷,7期)。王蔷和敖娜仁图雅结合我国国情将外语阅读素养定义为“阅读能力”加“阅读品格”,认为阅读素养的内涵要大于阅读能力。它不仅涵盖了阅读能力所涉及的各要素,如解码文本信息和理解文本内容所涉及的一系列知识、技巧和策略,如语言知识、音素意识、拼读能力、阅读流畅度、阅读技巧和策略等,还包含了阅读动机、态度、习惯等促进个体参与社会活动、促进其全人发展需具备的综合素养,即阅读品格(敖娜仁图雅,6期)。关于小学生阅读素养的培养,赵淑红介绍了“SPP”阅读入门教学模式,认为其能作为培养小学生早期英语阅读素养的一种教学模式(9期)。王蔷特别强调在培养学生阅读素养方面,英语分级读物有它的独到之处,这是因为比起英语教材,英语分级读物更有利于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也能让学生真正体验到阅读给他们带来的快乐。然而,需要指出的是,分级读物中语言知识安排的系统性要弱于教材,因此并不是要分级读物取代教材,而是要很好地弥补教材的不足,通过教材对语言进行学习还是很有必要的(7期)。关于阅读素养的评价,敖娜仁图雅总结、归纳了阅读素养各要素的常用评估方法,如阅读流畅度的评价方法、阅读技巧与策略的评价方法、拼读能力的评价方法等,并指出要做到有效评价必须架构多元化阅读评价,涉及阅读素养各要素,同时要牢记阅读评价的最终目的是通过了解学生阅读素养的发展水平,优化阅读教学,促进学生阅读素养的健康发展(6期)。

      (2)阅读教育原则及策略研究

        阅读教育指的是面向中小学生、以阅读为形式的课内外英语教育活动。它有两个基本原则,一个是人文性与工具性相结合的原则,另一个是自主性与干预性相统一的原则。中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策略主要是批判性阅读、分级阅读、内容阅读、同伴分享阅读和亲子阅读(鲁子问,11期)。


        4.拼读法教学

        作为一种阅读的教学方法,拼读法旨在将英语字母表中的字母与其独特的发音相匹配的英语阅读教学实践(于海静、郭满库,2期)。其优势在于能培养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和信心,能跨越字母、音标两道障碍,把字形与读音紧密结合为一个整体,把黑色文字瞬间转变为动听的声音,能避免学习国际音标的负担(刘宝胤等,10期),另外它还是阅读必备的技能(洪黎明,10期)。

        关于自然拼读教学的基本教学策略,研究者结合自身的教学经验,给出了不同的建议。如王筱玲自然拼读教学的四步骤:听音能辨—熟练拼读—见词能读—阅读反刍。吉劲秋的五步骤:例词展示—segmenting和blending操练—听音辨音等内化活动—视觉词的体系学习。周立平强调音素意识的教学步骤:字母认读的教学,语音意识的培养,拼读规则的学习,运用phonics识读规律进行词汇拼读(拼写),拼读辅助材料促进流畅,阅读理解能力的培养(刘宝胤等,10期)。花可人提出,我国小学有效开展英语字母拼读教学须涵盖五个方面:在低年级着重培养英语语音能力,为有效进行字母拼读教学打好基础;完善字母拼读教学内容;系统化字母拼读教学;经常复现字母发音关系,并配以字母拼读练习;将字母拼读教学融入日常词汇教学活动中(10期)。洪黎明提出要寓自然拼读教学于歌谣、游戏及故事中,以最终打造生动、有趣、高效的语音课堂(10期)。虽然每位研究者具体的教学策略不尽相同,但是他们都特别强调自然拼读法最重要的目的不是记忆字母或组合发音,而是利用此规律在阅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理解文字,形成阅读能力。

        另外,于海静、郭满库基于美国小学英语阅读教学中拼读法发展的四个阶段的研究,对我国小学英语拼读教学提出了以下三点启示:第一,要以小学生读写能力的发展为目标,以小学生发展阶段的特性为基点,抛弃二元论,积极地发展融合的、系统的拼读教学。第二,要结合我国小学生英语学习的现状与特点,以英语阅读能力的提升为根本目的,探索符合我国小学生的英语拼读教学。第三,目前,小学英语教材中已经渗透了拼读教学法,这是较从前进步之处,但仍不够系统,因此要反思课程,完善教学(2期)。这些教学建议对我国构建自然拼读知识体系有重要的意义。


         5.信息技术与教学融合

        在谈到信息技术与英语教学如何才能更好地融合时,著名学者、英语教育专家刘兆义指出,教育信息化并不是要全盘颠覆原有的生态环境及其相互之间的联系,“互联网+”也不是简单地加上“技术”,而是为了更加高效地学与教,用技术增强学与教,是对原常态教学的改变和超越。小学英语教学中,信息技术与教学的融合主要体现在多媒体技术手段的运用上。

      (1)电子白板

        电子白板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技术手段走进了课堂,它除了集形、声、光、色于一体外,同时具有黑板和多媒体课件的优点。教师在使用电子白板时,可借用幕布、聚光灯、放大镜、智能画笔等小工具,在课堂上创设更多的情境,让学生有机会运用自己学到的语言材料。另外,在使用电子白板时还要妙用互动功能和整合“工具”功能,以实现人机多元交流,创造灵动的英语课堂(周国丽,1期)。

      (2)iPad

         利用iPad构建数字化英语课堂,能有效改善传统课堂中纸质教材内容呈现静态单一的不足,使得学习者能够根据自身需求,自主选择个性化的学习方式。iPad作为学生的学习工具,含有各类学习软件及录音、游戏等功能,能大大丰富教学资源,让学生在生动有趣的过程中体验英语学习的乐趣。当然,iPad并不适用于各种课的拓展环节,也并非所有课都需要利用iPad的摄像功能,其在课堂中充当的角色就是配合教师与学生,使得教学在必要的时候更加便利(顾爱博,9期)。

      (3)电子书包

        电子书包是一种信息技术和教育应用高度融合的产物,是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教育技术构建的面向学生个性发展的基础教育综合服务系统。其核心价值在于推动教学变革,超越、创新现有教学模式,有效提高教学效益,特别是培育学生的创新思维、学习方法和学习能力(曲歌、王璟,4期)。

        关于电子书包在小学英语教学中的创新应用,王蕾(4期),庞敬文等(4期),丁玉洁(4期),曲歌、王璟(4期)结合教学实例进行了探讨。研究均围绕以下几个层面展开:①多种教学手段的使用,如游戏、互动视频的制作与开发等,能使课堂彰显活力,提高学生兴趣及学生的专注度、思维的敏捷度。②支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组织形式,如自主学习、多元学习、分层练习等,带来课堂教学方式的改变。③课堂评价方式上,学生参与度更高,评价更客观,评价主体更加多元化,如课前、课中、课后检测系统的运用、学生学业成绩统计分析系统的应用、英语语音评测系统的应用等。

        多媒体教学手段的广泛使用,给小学英语课堂带来了生机,但同时也存在课件过于花哨,喧宾夺主;课件容量大,学生难以及时消化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卢红琴提出四条优化策略:多媒体使用要选择时机;多媒体使用要针对具体内容;充分发挥两种教学手段的优势;坚持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10期)。

        因此,在对用多媒体辅助英语教学大加褒奖之余,我们应该冷静思考它给英语教学带来的弊病和缺陷,在实际运用中克服其存在的不足,使之更好地为教学服务。


        6.评价及命题研究

        目前,我国正在进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构建新的教学评价体系得到学界越来越多的关注。如:张荣干指出,目前表现性评价在我国小学英语课堂教学中呈现出互动性弱、形式单一等现状,并提出三条教学建议:期待更多的互动反馈、期待更多评价真实语言运用表现、期待更多的系统评价,这正是他们开展的“广东省中小学校本英语能力表现评价体系的构建”项目研究成果的部分体现(7期)。王琳珊则致力于构建小学生英语素养评价新体系,设计了过程与结果并重的评价机制,强调新评价体系的评价要素是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终结性评价包括展示性评价和水平测试(5期)。

        关于命题研究,研究者的关注点仍然停留在小学英语的命题策略上,如史宜橙关于小学英语阅读理解命题策略的研究,强调关注文本信息、能力目标、信度效度等(10期);潘光霞关于单词、句型、语篇开放性、拓展性试题的命题策略研究(4期)。对于如何科学地确定符合小学英语特点的命题类型、如何把握题目的难度、如何实现命题数量和质量的均衡等问题研究较少,这都需要研究者进一步探讨。


三、未来研究展望

        在2015年的综述中,笔者展望的一些问题依然值得我们持续关注,如小学英语分级阅读标准及小学生阅读素养的研究、微课及翻转课堂的再研究、教师学科知识的研究等,在这里就不再重复罗列。另外,关于小学英语教学方法的研究,如游戏教学、对话教学、绘本教学、拼读教学、故事教学等,作为一直以来的研究热点,希望研究者能够选择新的视角进行深入的探讨,避免几年前就研究过的内容还在同层次甚至是更低的层次上重复。接下来提几个比较具体的问题,希望引起广大研究者的注意。

        1.核心素养实践方向研究

        近两年,我国教育界对核心素养的内涵和构成等展开了热烈的研讨,强调依据立德树人的目标任务,研制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框架,并要求各学科在不同领域各有侧重地担当。英语学科提出了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学习能力四个维度的构成要素。继英语核心素养的内涵和构成研究之后,英语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实践方向便成为亟待深入研究的问题。这就涉及如何选择基于英语核心素养培养的英语教学策略、方法,如何调查和测评学生英语核心素养的状况等。特别需要强调的是,语言能力、文化品格、思维品质、学习能力四个维度各自的实践方向研究,是未来研究的一个重点。如在学生语言能力培养方面,学生语感的培养;在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方面,学生批判性思维能力的培养;在学生学习能力方面,学生学习策略、自主学习能力的研究等。


        2.课程资源开发研究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合理开发和积极利用课程资源是有效实施英语课程的重要保证。”课程标准对课程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出了专门的建议,引导教师从过去单纯依靠教材转变为依托和开发多种课程资源(臧伟、王明礼,5期)。目前,一线教师意识到了课程资源开发的重要性,并进行了积极的探索,但是在实践过程中暴露出很多问题,如对课程资源的类型认识不足、对如何基于素材整体架构课程缺乏操作指导,甚至一些教师不知如何筛选和加工资源。因此,概念建构下小学英语课程资源实践层面的研究探讨,应该引起研究者的重视,另外关于特色校本课程、微课程、有体系的课程群建构以及如何开发促进学生英语核心素养发展的课程资源也都是未来研究的方向。


        3.教师素养研究

      《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提出了学生应具备的、能够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需要的六大素养。在教育转型和教育升级的关键阶段,明确小学英语教师应具备的核心专业素养将有利于贯彻和落实对学生学科专业素养的培养,也将有利于完善和强化小学英语教师的职前培训和在职发展。因此,关于小学英语教师专业素养的研究应该是2017年研究的一个方向。


2017

HAPPY  NEW  YEAR


点击“阅读原文”订阅新一年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