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心得 一、有效整合和建立教材内容中各板块、各 单元、各章节之间的知识关联与递进关系 美术教材是核心素养时期国家教育方针和课程改 革理念的具体体现,是体现国家意志、传承民族文化的 重要载体,是学生用美术的方式观察世界的主要通 道。美术教师在创新教学时,最直接且最主要的课程 资源就是美术教材。从某种程度上说,美术教材具有 科学性、权威性和稳定性,教材的内容是美术教学的核 心与基础,这强调了美术教材的性质、美术教材在教学 中的地位和作用。 钟启泉指出:“教材是教学内容的重要成分,但它 不过是一种成分,教学内容不仅包括教材内容,而且还 包括了引导作用、动机作用、方法论指导、价值判断、规 范概念等。”美术教材是应用于教学,让学生增长知识、 发展技能,能够体现美术课程内容和价值,与美术作 品、现象等相关的图文、实物等材料,具体包括所有的 教学材料,如教科书、教学参考书、学习材料、课件、教 学光盘、网络课程、影像资料、电子图书、美术作品实物 等。 高中美术学科的教材实行的是“一纲多本”的政 策,师生使用的具有不同风格和特色的教材是由多家 出版单位分别组织相关专家学者和教师编写的,是以 党的教育方针为指引、以服务于高中美术的教与学为 旨归、以普通高中美术课程标准为依据编成的、有利于 开展教学活动的资料。高中美术教材内容是根据课程 标准组织的,符合一定的学科逻辑,往往按照一定的学 科知识结构构建知识体系。 高中美术教材内容影响着学生的学习活动。但 是,美术教材内容并不能直接作用于学生。从学生发 展的角度考虑,知识是个人积极主动建构的,具有工具 性的教材内容除了帮助学生掌握必须学习的一个个相 互孤立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应该根据学生的个 性学习需求,激发其想象力和创新思维,辅助其自主建 构知识结构,使其进一步创作出更加多样的作品。这 需要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对教材进行教学转化和加工, 帮助学生达到学习目标。 在教学中,学科内容与教材有时被一些教师混为 一谈。事实上,美术学科内容可以通过学习同一美术 教材习得。同样,同一美术学科内容也可以借助不同 的美术教材学习。另外,随着教育观念的变化,人们使 用教材的观念也发生了变化,开始认为教师不是“教教 材”而是“用教材教”。开放、多元、生态、综合地使用教 材成为主流趋势。因此,美术教师应明确美术教材内 容的学科逻辑和学科知识结构,钻研课程标准、教材, 确定教学内容、要求、重点、难点等,厘清教材内容中各 板块之间、各单元之间、各章节之间的知识技能关联和 递进关系,为设计教学目标奠定基础,使学生在学科学 习中发展深度思维,理解、分析和解决真实世界中的问 题,掌握运用美术学科思维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和自主 表达的能力,最终形成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二、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衔接和强化美术 学科内容,是对教学的优化与拓展 在知识呈指数级增长的今天,人们已经认识到知 识的无限性。在海量的知识面前,人类的学习时间与 精力是有限的,因此,美术教师必须传授具有代表性的 学科内容。所有学科的构成往往包含了知识、方法、价 值三个层面的要素:构成该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 念的体系;该学科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概念体系背后的 思考方式与行为方式;该思考方式与行为方式背后的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 。美术学科的关键知识不是一 个个孤立的点,而是相互关联的,学生需要在理解教材 内容的基础上建立起知识间的相互联系。教学优化是 超越原有对知识的“点”式理解,从更高一层的“网”的 角度灵活判断和选择美术学科内容,在整个美术学科 内容系统中,决定教材内容在内容体系中的先前内容、 后续内容等。 对于学生来说,美术学科内容涵盖了美术基础知 识和基本技能体系,是其表现情感和探索世界的美术 学科表现方式,以及认识、理解世界的价值观体系。美 术教材内容与美术学科内容的内涵虽然有一定的区 摘 要:美术教学应以教材内容为核心,构建知识关联与递进关系,促进学科内和跨学科的知识融合与实践 应用,通过同一和不同美术学习模块的融合,以及跨学科的知识衔接和迁移,引导学生建立完整、全面的知识体 系,形成综合思维架构和实际能力。教师需要培养学生跨学科的大观念、核心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整合不同学 科的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关键词:跨学科教育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美术教学方式 跨 学 科 教 育 视 角 下 的 美 术 学 科 核 心 素 养 培 养 研 究 □ 王 佳 曦 131别,但是教师仍然可以在美术学科内容范围内衔接和强化教材 内容。这对于美术教师深刻理解学生和教材本质,思考如何有 效地优化与拓展教学有重要意义。 遵循美术学科核心素养和课程标准是整合教材内容的基 础,指向学生的发展是优化教材内容的前提条件,而基于学生的 个性差异是整合教材的策略。因此,教师需要在教材内容基础 上,遵循差异性、系统性、整体性、筛选性、转化性原则,衔接和强 化教材内容、各种素材,将其有效整合为美术学科的内容。钻 研、加工和优化教材内容的本质是基于学生的个性差异,帮助学 生建构知识体系和能力体系,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解决问题,实现 知识、技能向美术学科核心素养转化。钟启泉指出,美术教材内 容与美术学科内容都是学生必须习得的课程内容,教师应该把 优化教材当作是伴随其教职生涯的挑战。 三、加强美术学科中各区块知识的融合,促进知识 在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在美术学科中,有机融合各区块的知识可以拓展知识的维 度和深度。这种融合不仅为学生提供了观察、比较和理解问题 的多元视角,而且有助于学生掌握新的知识,进而使知识体系更 加丰富和立体。在课堂教学中,若以事实性知识为主导,那么这 种知识的融合就能有效地扩充和深化教学内容,进一步激发学 生的学习热情和创新思维。在传授程序性知识时,融合则能帮 助学生更清晰地理解应该做什么和如何去做,从而更牢固地掌 握相关技能。总的来说,美术学科的区块知识融合是一种以学 生认知发展为核心的研究方法,它聚焦于如何让学生获取新知, 并将这些新知与已有的知识体系相结合,同时探索如何优化这 一过程,以助力学生更高效地吸收知识。在实践中,美术学科的 概念、事实等知识不再是彼此分散和孤立的。融合美术学科中 的各区块知识,是培育学生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的核心,更是美 术学科核心素养落地的终极追求。为此,教师可以采用创设问 题情境、探究式学习等教学方式。 1.创设问题情境,融合美术学科知识 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以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为本位的美术教 学活动,其起点和关键在于对问题情境的创设。在真实、自然的 学习情境中,学生往往需要应用综合性知识。因此,教师需要融 合美术学科各区块的知识,帮助学生在实践中应用知识、掌握技 能、建构知识体系。以问题为核心统整关联美术学科中的知识, 促进学生形成完整、全面的知识体系,有利于培养学生解决问题 的思维架构和实际能力,形成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2.在探究式学习中融合美术学科知识 在探究式学习过程中,美术教师要注意两个方面。 其一,注意培养学生的课题意识,学生的“学”与教师的“教” 皆要围绕课题展开。教师应创设探究式学习情境,引导学生从 现实与理想的对比中洞察问题。如,在探寻和了解非物质文化 遗产美术的发展现状时,发现某非遗面塑大师使用的材料不再 是面粉,而是经特殊工艺制作的黏土,从而激发学生思考非遗面 塑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转变,进一步探究非遗文化在当今社会的 价值和生存困境、转型。在课题的框架下,让学生接触探究对象 的体验是非常重要的,这是探究式学习的基础。 其二,注重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意识。探究式学习不仅仅 是学生个体的主动探究学习,更是学生、教师、社会成员之间的 互动学习。探究式学习活动中,师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的沟 通并不是“彼此独白”的关系,而是作为相互倾听的关系组织 的。学生可以在选择、鉴别、归纳中整合信息,在分享、交流、质 疑、探究中融合知识。 目前,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将学习内容按照不同的美术门类, 划分为七个学习模块,分别是美术鉴赏、绘画、中国书画、雕塑、 设计、工艺以及现代媒体艺术。这种模块分类是在综合考量美 术通行的分类方式、教师的专业背景以及普通高中美术课程实 施效果的基础上实行的 [2]7 。普通高中美术课程被分为必修模 块、选择性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美术学科中的知识融合可以从 两个方面实践。 第一,同一美术学习模块的学科内容融合。同一美术学习 模块的学科内容具有系统性、逻辑性和整体性。学习模块教材 的内容编写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同一美术学习模块的内容不是 固定不变的,教师可以根据单元目标、教学设计的需求摘取学习 模块中的内容,打破模块内容既定的顺序进行横向和纵向重新 融合。以高中美术鉴赏模块为例,这一模块内容中展示了美术 作品图例,其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绘画、雕塑、工艺美术、建筑 等,每一类别都有不同的欣赏角度和欣赏方法。如,在教学中, 教师可以依据教学目标,以美术内容为主线,将同一民族不同类 别的美术融合,丰富和拓展相关的美术作品内容,从民族文化的 角度引导学生深入地理解美术。 第二,不同美术学习模块的学科内容融合。不同美术模块 美术学科内容的融合,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不同的学习模块内 容融合。在普通高中美术课程的七个学习模块中,有的侧重于 美术概念性知识学习,有的则是侧重于程序性知识学习。两种 不同性质的学习模块之间并不是界限清晰的,教师可以开展“你 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教学实践。也就是说,教师可以从不同学 习模块中摘取适合教学目标的内容融合不同学习模块的内容, 帮助学生打通学习模块之间的区域,在学习模块之间实现更深 入的学习。 四、建立跨学科之间的知识衔接、联系和知识迁移, 增强知识形态的完整性、全面性,形成综合全面地解决 问题的思维架构和实际能力 新课标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倡导学生通过美术和跨学 科的方法探索与实践。它阐明了美术学科知识与跨学科知识在 培养高中生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中的重要作用,强调通过综合运 用这些知识和技能,使学生形成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 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美术学科核心素养。美术教师应重点关 注跨学科教学,使学生形成具有综合全面的解决问题的思维架 构和实际能力,同时注重在跨学科学习中培养学生的美术学科 核心素养。 1.美术跨学科教育的内涵 美术跨学科教育以美术学科为中心,延展到多学科的融合 交叉教学中,建立各学科知识、能力之间的知识衔接、联系和知 识迁移,以问题为核心统整关联学科的知识,使学生形成完整、 132教学心得 全面的知识体系,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思维架构和实际能力,进 而培养学生的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探讨建立跨学科之间的知识衔接、联系和知识迁移,本质上 要指向现实世界中的复杂、真实问题,围绕现实情境,以协同的 方式参与完成各学科的学习任务,在解决问题的同时提升学生 各学科的学科素养。同时,教师要重视培养学生主动地进行学 科交互思考与联系的思维能力。跨学科教育是一种教育理念, 但跨学科知识不是为跨而跨,而是要在解决问题中促进学生运 用跨学科知识与方法解决综合性问题,形成深度理解。 2.在以美术学科核心素养为导向的前提下,聚焦美术学科 内容、目标与其他学科整合 跨学科学习基于两个以上的学科课程标准,涉及两个以上 学科的知识衔接、联系和与迁移运用。学生需要整合不同学科 的知识和方法,解决真实而复杂的问题。因此,教师需要厘清所 跨学科的大观念、所跨学科的核心知识与能力,有机整合相关学 科的教育内容,让学生在解决真实问题的过程中整合不同学科 的知识和方法。课程标准指出,美术教师需要指导学生运用美 术的视觉感知、形象思维、图像表达等,参与各种跨学科课程的 学习 [2]50 。 (1)美术与其他艺术学科(舞蹈、戏剧等)的跨学科学习 美术是研究视觉艺术的学科,美术作品通过空间、形状、色 彩等美术语言和形式原理展现在人们眼前,能调动人们在日常 生活经验中的视觉、听觉、嗅觉、触觉等感觉并实现互相转化。 将美术作品的视觉感受与人的各种感觉联系起来,可以唤起学 生情感上的共鸣,这使美术学科与其他艺术学科进行跨学科学 习成为可能。音乐和美术教学是相通的,都是以其自身的因素 传达情感。诸多教学实践证明了美术教学中让学生进行通感体 验的方法是有效和实用的,学生借助同一文化背景下的音乐资 源理解美术作品,会对作品印象更加深刻,这更有利于学生美术 学科核心素养的提高。对此,在美术和音乐学科的跨学科教学 中,美术教师可以筛选出合适的课题,利用音乐与美术学科共同 的特性将之结合,帮助学生理解跨学科知识,感受艺术情感。 如,节奏在美术与音乐学科中均占据重要地位,在湖南美术出版 社出版的《美术鉴赏》中,节奏被阐释为艺术作品通过特定手段 展现出的有规律性的重复和交替现象,这在美术作品中,能通过 对形、色、线等元素的巧妙运用实现。对于高中美术学科而言, 学业质量要求学生能基于多种形式原理,深入分析美术作品。 胡知凡指出,艺术作品中视觉元素的重复利用可产生节奏感,这 种节奏能够引导观众的视觉,为静止的画面注入动感。康定斯 基在《论艺术的精神》中将美术中的语言元素与音乐的节奏旋律 相提并论,认为长短线条在美术中对应音乐中的快慢节奏。通 过巧妙的空间布局和元素关系,美术作品能够传达出丰富多变 的节奏感,无论是平缓的还是激烈的,都能够在视觉上得以精准 表达。 因此,综合运用美术学科、音乐学科的知识与技能,不仅可 以使学生形成综合全面地解决问题的思维和能力,而且可以使 学生形成图像识读、美术表现、审美判断、创意实践、文化理解等 美术学科核心素养。 (2)美术与非艺术学科的跨学科学习 以美术与语文学科的跨学科学习为例。根据《中国学生发 展核心素养》,人文底蕴素养包含人文积淀、人文情怀、审美情趣 三个方面。在新版美术、语文学科课程标准中提取对应的内容, 可以发现在课程理念、目标、内容、教学要求等方面,两门学科具 有诸多内在的同一性。 在美术鉴赏模块中,可以进行美术学科与语文学科跨学科 学习的方面有很多。如,教师可以借助学生熟悉的古诗词、经典 文学作品等欣赏中国古代绘画,利用知识迁移让学生对作品“心 领神会”,使学生理解并掌握文艺作品的表达方式和技巧,能够 深入理解和剖析艺术家的创作思想等。在学生美术学习反馈方 式上,可以采用小论文、小散文的形式,也可以在课堂中以微型 短剧的形式演绎艺术家创作的情境等。这在激发学生兴趣的同 时,可以使课堂更有意境,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核心素 养,从而自然而然地将知识转化为文化。 结语 构成多元与立体的教学内容的核心是明确教材内容与学科 内容的关系,理解教材的内容是美术教学的核心与基础,有效地 整合和建立教材内容中各板块、各单元、各章节之间的知识关联 和递进关系。在教材内容的基础上衔接和强化美术学科的内 容,是对教学的 化与 展。多元与立体地构建教学内容需要 有效的实 ,一是建立美术学科中各 块知识的 合,促进 这 知识在实际实践中的具体应用 是建立跨学科之间的知 识衔接、联系和知识迁移, 强知识形 的完整性、全面性,帮助 学生形成综合全面地解决问题的思维架构和实际能力。因此, 教师需要 不同学科的 界, 展跨学科的合作。同时,也需 要 知识与生活的 界,在真实学习情境中结合学生的日常 生活实践, 提升他们运用多元化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 力。此 ,课堂教学应 社 , 课堂与社会的 界, 课堂教学与社 务、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相结合。 , 教师应 传 教与学的 界, 进教学方式,以探究式学 习、合作学习的方式适应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提高学生的美 术学科核心素养。 基金项目 文系 教育科学“ ”规 重 课题“新时代下 通高中美育 合课程的构建与实践研究”( 20210 5)研究 成 。 参考文献 [1] 学科教学的发展及其课题 握“学科素养”的一个视 [ ] 全 教育展 ,201 , (1) 11 2 , [2]中 人 共和国教育 通高中课程方 (201 版 2020 )[ ] 人 教育出版社,2020 (作者单位:江苏省邗江中学) 编辑 王雨晴 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