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心得 新时代,跨学科融合教学已成为教育领域学者研 究的热点。当前,从以小学美术为融合的主体、其他学 科为融合的客体的跨学科融合教学发展状况看,以小 学体育为融合的客体的跨学科融合教学研究较少,因 此这一研究方向具有一定的研究空间与研究挑战。笔 者通过小学美术与小学体育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践探 索,围绕教研融合、活动融合、作业融合、评价融合四个 维度开展实践探究,整合美术与体育学科领域的资源, 充分挖掘美术与体育学科融合育人的价值。笔者以人 教版美术教材四年级下册第10课《那一刻的我》为例, 谈谈跨学科融合视角下小学美术与体育融合教学。 一、跨学科融合教学内涵 《义务教育课程方案(2022年版)》提出,义务教育 课程要“注重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综合运用知识解 决问题的能力。开展跨学科主题教学,强化课程协同 育人功能” [1] 。作为培育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跨学科 融合教学是一种开拓性的教学模式,它不仅能够促进 学科之间的交流与融合,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而且能 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与核心素养,为他们未来的发展 打下坚实的基础 [2] 。跨学科融合教学在不同学科之间 开展,强调学科间的资源共享和协同发展。 二、小学美术与体育跨学科融合教学必要 性 1.小学美术与体育跨学科融合的背景 2021年7月,《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 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发布。2021年 10 月,在教育部举办的介绍2018年8月以来相关部门综 合防控儿童青少年近视工作情况的新闻发布会中,相 关人员指出在落实“双减”的同时推动“双增”。“双增” 即在减轻学生过重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同时, 为学生创造参与体育锻炼、艺术活动、户外活动等的时 间和机会,以及增加学生接受体育和美育方面课外培 训的时间。2022年4月,新修订的《义务教育艺术课程 标准(2022年版)》与《义务教育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 (2022年版)》均指出要重视知识的内在联系,加强教 学内容的有机整合,提倡跨学科融合,培养学生解决问 题的能力,拓宽学生学习知识的广度。因此,美术与体 育跨学科融合教学承载着“育人”这一教育的根本属 性,是对跨学科学习的进一步落实,能丰富美术学科的 人文内涵,呈现运动魅力,展现体育的形体美、律动美、 力量美、速度美、色彩美等,也是“坚持德智体美劳五育 并举”的要求。 2.小学美术与体育跨学科融合教学的现状 针对美术与其他学科融合教学的研究情况,笔者 在知网以语文、数学、英语、科学、信息技术、音乐、劳 动、体育八大学科融合美术进行主题搜索,结果显示, 已有研究大多偏向于美术与音乐、信息技术、语文等学 科的融合,而“美术融合体育”主题搜索只有9条结果, “美术与体育跨学科融合”关键词搜索未搜索到相关内 容,主题搜索仅有 1条结果(截至文章撰写时)。小学 美术与体育跨学科融合教学实践研究有较大的空白, 这也说明该方向研究的紧迫性,该方向研究有一定的 研究空间与研究挑战。 3.小学美术与体育跨学科融合教学的意义 (1)立足于学科本位,突显样态融合 美术与体育从彼此割裂走向学科统整。小学美术 与体育跨学科融合教学将美术的“静”和体育的“动”两 种不同表现样态相互关联与融合,增强了课程的综合 性与实践性。 (2)基于艺术视角,彰显人文融合 小学美术与体育跨学科融合教学能丰富美术学科 的人文内涵,呈现运动魅力,展现体育的形体美、律动 美、力量美、速度美、色彩美等;能让学生用不同的艺术 形式表现运动精神与人文精神。 (3)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实现观念融合 小学美术与体育跨学科融合教学使教师固有的教 学观念受到冲击,教师务必转变单学科教学理念与行 为,寻求美术与其他学科的融合,根据自己的特长与专 业领域推动学科融合教学的实施,从而促进学生的全 面发展。 (4)形成协同育人机制,赋能素养融合 美术强调内在心灵的熏陶,体育重视外在身体的 缔造,二者共同指向人的健康、全面、和谐发展。二者 的互动、融合使学生能内修品格精神,外修自身体魄, 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精神面貌,培养学生优良的艺术 修养和道德品质,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可行性发展机会。 4.小学美术与体育跨学科融合的《那一刻的 我——活力大课间》课例价值 笔者选择人教版小学美术教材四年级下册第 10 课《那一刻的我》作为小学美术与体育跨学科融合教学 跨 学 科 融 合 视 角 下 小 学 美 术 与 体 育 融 合 教 学 研 究 ︱ ︱ 以 ︽ 那 一 刻 的 我 ︱ ︱ 活 力 大 课 间 ︾ 为 例 □ 罗 智 文 摘 要:美术与体育跨学科融合教学,承载着“育人”这一教育的根本属性,是跨学科学习的进一步落实,面 临着机遇与挑战。该文从教研融合、活动融合、作业融合、评价融合四个方面,探索小学美术与体育跨学科融合 教学的实践途径,希望有效发挥以小学美术为融合的主体、小学体育为融合的客体的作用,挖掘艺术学科与体 育学科融合的价值。 关键词:跨学科 融合 小学美术 小学体育 173的课例。该课属于艺术新课程标准划分的第二学段(3~5年 级)。根据艺术新课程标准,这一课的“融入跨学科学习”教学重 点是: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选择“美术与体育”等主题开 展教学活动,“注重引导学生理解‘美术与其他学科相融合可以富 有创意地解决问题’” [3] 。同时,美术融合体育的教学模式能够综 合利用美术和体育的优势,为学生提供丰富多样的学习机会,培 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4] 。因此,笔者将该课重构为《那一 刻的我——活力大课间》课例,以贴近学生校园生活的“阳光大课 间,活力燃校园”主题体育展示交流活动为融合契机,融入跨学科 学习,立足美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将体育渗透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使学生在面对生活实际问题时能迁移并综合运用所学的知识与 技能有效解决问题。笔者希望通过该课例积极探索、挖掘学科融 合育人的价值,让学生在美术实践中享受体育锻炼的乐趣,感受 体育的魅力,健全人格,同时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三、小学美术与体育跨学科融合教学策略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为了进一步贯彻新课标理念,扎 实推进跨学科融合教学,主动打破学科壁垒,深耕一线课堂,锐意 创新,让学科融合课程成为促进学生核心素养全面发展的重要平 台,笔者围绕学生核心素养,加强学科间的联系,增强教学的实践 性与综合性,探究课例《那一刻的我——活力大课间》的创新路 径,以开展美体(美术与体育)学科联合教研、创设开放性课堂活 动、设计体育类题材作业、制定融合式评价标等方式,加强课程资 源梳理,推进美体学科深度融合,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落实 学科融合协同育人。 1.开展美体学科联合教研,加强课程资源梳理 美术教师与体育教师需要加深对双方学科的了解,才能深度 合作,有效促进学科融合。开展美术与体育跨学科教硏,寻找学 科间的共同性、育人点,优化课程,整合资源,有助于明确课题研 究的目标、价值与方向,更有助于构建美体开放性一体化课堂。 具体联合教研导向以美术学科为融合主体、体育为融合客体,在 审美感知、艺术表现、创意实践、文化理解四大核心素养的基础上 融合体育与健康课程核心素养,即运动能力、健康行为、体育品 质,达到综合育人的目的,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新的正确价值观、必 备品格和关键能力。教师最终围绕活动主题、达成目标、活动任 务、活动模式、实践作业与评价要求确定融合实践路径和内容。 如,《那一刻的我——活力大课间》聚焦活动主题、达成目标、 活动任务、活动模式、实践作业、评价要求六大路径,大胆推进课 堂改革,使课堂呈现新的样态。该课例在特定的主题背景下,以 艺术课程核心素养和体育与健康课程核心素养为能力培养方向, 根据 KUD教学目标模式,将“知道—理解—应用”作为达成目标: 学生首先能知道活力大课间过程中人物的表情、动作、心情以及 活力大课间的意义等;其次能理解、感受美术与体育的魅力,激发 想象力与创造力,提高综合素质;最终能应用活力大课间中人物 的动作、神态,根据体育题材选择不同的表现形式开展创作,体会 创作的乐趣。该课具体分四个课时任务落实课堂实践。课时任 务一:忆一忆,自己在大课间中做的最有意思的动作是什么;课时 任务二:想一想,如何写生构图,如何抓住大课间运动瞬间并表现 这些动作;课时任务三:试一试,用怎样的美术表现形式表现运动 能力、运动场景;课时任务四:评一评,作品是否表达了自己的审 美情趣、健康行为、运动能力与运动品质。通过以上探究式、情境 式、体验式、开放式的多种活动模式,学生可根据自身的特长与意 愿选择不同的表现形式完成实践作业。该课例体现了学生是学 习的主人,突显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多主体的评价中关注学生 在美术课堂中形成健康意识与体育习惯。 2.开展开放性课堂活动,推进美体学科深度融合 跨学科融合教学注重感知体验,要求营造开放的学习情境。 美术与体育呈现出“静”“动”两种不同的样态,美术表现出静态之 美,体育则表现出运动之美。教师打破以往凭空想象、闭门造车 的课堂形式,让美术课堂“走出去”,与体育课堂真实有效融合,丰 富课堂形式,拓展学生的学习广度与深度,促进学生综合素养的 发展。 如,在《那一刻的我——活力大课间》课时任务二教学中,学 生以大课间为真实性、开放性活动体验场地,充分发挥主人翁意 识,以小组为单位分工合作,统筹完成任务。活动流程为“参观大 课间—小组确定人选—分工完成任务—小组汇报总结—评价与 反思”。其中,在分工完成任务阶段,小组长负责组织活动,其他 组员负责摄像、写生、记录。摄像员负责拍摄课间操单人照片,记 录学生体育活动的瞬间;写生员根据学生的现场动作与拍摄的照 片,用线描的形式表现出来;记录员作为“小记者”,采访跳课间操 的学生的心得,采用小组任务单的形式收集不同课间操活动中学 生的动作、神情与感受。活动结束后,学生反思如何开展活动任 务、活动中遇到的问题与解决方案、活动存在的问题、活动感受 等,为后续运用美术的不同表现形式表现“那一刻的我”收集充足 的资源。 3.设计体育类题材作业,提高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 教师挖掘教材中美术与体育的融合点,巧用美术与体育的元 素开展实践性作业设计。教师引导学生以体育为题材,选择不同 的美术表现形式如绘画、设计、泥塑等,表现运动能力、健康行为、 体育品德等,理解美术与体育融合的价值,感知形体美、律动美、 力量美、速度美、色彩美、精神美等,实现“美体与共”。 如,在《那一刻的我——活力大课间》课时任务三教学中,学 生选择擅长或喜欢的美术表现形式,如绘画、泥塑、版画、剪纸、定 格动画等,将任务二中小组根据前期任务单整合的资源与自己的 所见所闻、所感所想结合,创作2~3件富有创意的平面、立体或动 态的“那一刻的我——活力大课间”作品,力求作品表达出形体 美、律动美、力量美、速度美、色彩美、精神美等。最后,学生反思 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其解决方式,总结感受与收获,师生开 展任务总结与评价。评价关注学生能否运用各种媒材与工具手 段表达美并提升运动意识。 4.制定融合式评价标准,落实协同育人 当前,在跨学科融合教学、核心素养落地、探索育人方式变革 的过程中,评价尤为重要。教师以美体综合素养为达成目标,设 计融合式评价表,具体设计表现性评价量表、成果性评价量表、多 主体评价量表、发展性评价量表,将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 多维度评价美体融合教学活动过程、学生表现、育人成效,关注学 生迁移知识技能与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培养,落实美体协同育 人。 表现性评价在当前教学改革中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该课 例的表现性评价量表(表1)包括学生在课堂中的态度责任、明确 问题、小组分工、探究实践、成果展示等评价要素,采用“全部完 174教学心得 成”“基本完成”与“初步完成”星级定量评价,同时在“素养指标达 成”部分填写素养达成编号。教师只有从不同的核心素养出发设 计与实施评价,才能真正促进素养目标的达成。 成果性评价是在学习活动或课程结束时开展的总结性评 估。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成果,教师以选择材料、构图新颖、色彩 搭配、动作神情、情感表达为评价要素设计该课的成果性评价量 表,对学生开展星级定量评价,同时在“素养指标”部分填写素养 达成编号,以不同的星级标准指标全面反映学生的学习成果情 况,评估学生在实际任务中的能力。 当前,跨学科融合教学已经成为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 如何在小学美术教学中融合体育教学已成为一个新课题。笔者 经过探索与实践,归纳出四种具有可操作性的实践途径,进一步 以美育为桥梁,将美育与体育的融合落实到小学美术教学实践 中,丰富美术课堂形式,调动学生开展美术与体育活动的积极性, 使美术与体育相互赋能,提高美术与体育融合教学的质量,从而 使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全面发展。然而,小学美术与体育融合教 学的实现之路上充满挑战,美术教育工作者需要更深入地探索与 思考,从而把系统、协调、共生的跨学科融合教学理念 在小学 美术教学中。 该 系 美 教育科学“ 四 ” 课题“小学美术与体育跨学科融合教学实践 ” 课题 编号 成果。 中 共 教育部 务教育课程 师 学出 , 学科融合, 发 学科融合 小学美术跨学科 教学思路 写 , 中 共 教育部 务教育 术课程标准 师 学出 , 小学 课 体育活动与 术融合实践 体育 新 , (作者单位:厦门市集美区杏东小学) 任 题 小 分工 探 实践 成果展 能对活动感 , 与同 分 表达 的 能将活动 题 为 目实践, 在设计实施 中表现出 能分工 ,互 互 , 开展活动 目 完成目标任务 能 的美术表现 ,结合 材料与 材表达 的 能 展 小 成果,分 过程,合理 表达 的 , 活动的 美感 动能力 体能 况 动 与战术 体育展 或 术表现 为 体育 与习 与 能 情 调 全部完成 全部完成 全部完成 全部完成 全部完成 基本完成 基本完成 基本完成 基本完成 基本完成 初步完成 初步完成 初步完成 初步完成 初步完成 实践 体育 神 体育 体育 理解 体育 质 1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