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研究性学习具有整体性。
世界具有整体性,世界的不同构成——个人、社会、自然是彼此交融的有机整体。文化作为世界的一部分也具有整体性,文化的不同构成——科学、艺术、道德也是彼此交融的。人的个性具有整体性,个性发展不是不同学科知识杂汇的结果,而是通过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而不断探究世界与自我的结果。"研究性学习"课程主题的选择范围应包括学生本人、社会生活和自然世界。对任何主题的探究都必须体现个人、社会、自然的内在整合,体现科学、艺术、道德的内在整合。"研究性学习"课程必须立足于人的个性的整体性,立足于每一个学生的健全发展。
2、自主性。
在规定的时间内,从选题、选择指导教师、收集资料,到撰写报告、答辩、展示成果,都是学生自主进行,教师不能包办代替。教师的指导作用体现在帮助学生完善其自主选择意识和能力方面,而不是代替学生选择。
3、开放性。
课题内容的开放。研究性学习的内容不限于特定的学科知识体系,还可以面向学生的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研究、解决学生关注的自然、社会问题或学生感兴趣的其它问题。
研究资源的开放。由于研究的问题多来自于学生的生活和现实世界,所以课程的实施大量地依赖教材、教师和校园以外的信息资源,通过调查、访问、上网等多种渠道获得资料。
组织形式的开放。个人、小组形式,且成员的分工也可以随着研究阶段的不同而变化。
研究时空的开放。学生的研究性学习可以由课内延伸到课外,由校园扩展到社会。
研究结果的开放。“研究性学习”课程关注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所产生的丰富多彩的学习体验和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其评价标准具有多元性,因而其活动过程与结果均具有开放性,可以有不同的结论及表达方式(论文、调查报告、模型、多媒体作品)。
4、探究性。
是学生以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查资料,做实验、通过假设、求证,最终得出自己的结论。当然这种探究并不一定具备严格意义上的规范性和严谨性,它们大多只是科学研究的思维方式、研究方法和过程在基础教育中的具体运用。
5、实践性。
研究性学习强调理论与社会、科学与生活实际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生活、接触社会生活实际、参加社会实践活动并关注环境、现代科技对当代生活的影响以及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为学生了解社会,增强社会责任心提供了条件和可能。
“研究性学习”课程以学生的现实生活和社会实践为基础发掘课程资源。而非在学科知识的逻辑序列中构建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以活动为主要开展形式,强调学生的亲身经历,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到各项活动中去,在“做”、“考察”、“实验”、“探究”、“体验”、“创作”等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
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6、生成性。
这是由"研究性学习"课程的过程取向所决定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注重活动前的精心设计,更注重发挥教育机智,捕捉活动展开过程中所产生的"生成性目标"、"生成性主题"的价值。每一个班级、每一所学校都有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整体规划,每一个活动开始之前都有对活动的周密设计,这是"研究性学习"
课程所具有的计划性的一面。但是,"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本质特性却是生成性,这意味着每一个活动都是一个有机整体,而非根据预定目标的机械装配过程。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目标不断生成,新的主题不断生成,学生在这个过程中兴趣盎然,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这是"研究性学习"课程生成性的集中表现。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整体规划和周密设计不是限制其生成性,而是为了使其生成性发挥得更具有方向感、更富有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