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的“资源观"
通常认为,“教育资源”属于信息资源的范畴。信息资源是反映客观事物的各种信息和知识的总称,从广义上理解,它不仅包括人类经济社会活动中积累的信息,也包括信息生产者、信息技术、信息设施和信息环境等信息活动要素。从狭义上理解,特指“人类社会经济活动中经过加工处理,使之有序化并大量积累后的有用信息的集合”。随着人类社会进入信息时代,对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和创新,已成为当前社会经济发展首要的推动力量。
“教育资源”是从狭义理解上的一种特殊的信息资源,是“经过选取、组织,使之有序化的,适合学习者发展自身的有用信息的集合”。对于“以学生为中心”组织的研究性学习,这种资源也可称为“学习资源”,指的是学生能与之发生有意义联系的信息。它的核心要求必须是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探究行为,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当然,研究性学习也需要利用广义理解上的信息资源,包括人力资源、技术资源、设施资源和环境资源等,即一切可以为学习目的服务的人、财、物。
组织教育资源的目的,是为了支持“学”,而不是为了支持“教”,这是研究性学习与传统教学在“资源观”上的主要区别。
传统教学也有教育资源,这种资源主要指的是“大一统”的教材和课本;“应试教育”也补充了大批教育资源,那些大量充斥市场、加重学生负担的“教参”、“教辅”和练习册,都属于教育资源的范畴。这种资源具有几个典型特征:其一,资源内容结构单一,大都围绕学科教学目标,或者更确切地说围绕着“考试目标”,以扩充所“教”内容的深度和难度,通过对有限资源的反复训练,实现强化记忆的目的。其二,这种资源都需要教师精心地挑选教学材料,即有所谓“精编精讲精析精练”之说。然而,美国有教育学者却认为:我们现在发现孩子们需要的,并不是完美无缺、已精简过的资讯,他们要自己动手学,综合自己所理解的,而这个理解通常是基于亲身的试验。其三,资源的主要构成是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参”、“教辅”,设计这种资源的宗旨原本就是为了支持“教”;即使那些让学生反复操练的“练习册”和“模拟题”,无一不是为了实现“教”的意图,体现的是“程序教学”的思想,不可能给学生留下主动探究学习的空间。
这当然不是说,支持“学”的教育资源不必经过设计和开发,恰恰相反,教育资源的组织、建设和创新是研究性学习能否成功的关键。1994年,AECT(教育传播和技术协会)甚至把“教育技术”重新定义为“关于学习资源和学习过程的设计、开发、利用、管理和评价的理论和实践”,可见资源设计开发的重要性。
从长远目标看,信息技术向教育渗透和知识经济的来势,迫使世界各国教育界都必须着手进行一项宏大的系统工程,那就是把人类整个社会历史和各类科学知识重新组织,系统地归纳、整理、总结和整合,并以教育资源和教育软件的形式加以创新性表达,又必须做到适合中国国情。基础教育的全部内容也将经历这样一个过程,以教育资源的创新来实现对传统课程教材的改造,这是一项伟大的创新工程,极其丰富的教育资源就是未来中小学多样性和多元化的教材和课本。
以近期目标分析,各学校都应从实际出发,不仅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实验室等现有设施,而且要把有专长的教师、家长等都视为潜在的教育资源,并积极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利用和开发当地的科技、人文和自然资源,包括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专业技术学会和专业技术部门(包括农村实用技术研究和推广部门)的人力资源和研究资源,为学生进行研究性学习创造条件。要采用各种措施,鼓励教师和学生开发能支持研究性学习的资源,形成资源自增长机制。
即使在当前,研究性学习也必须与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相结合,随着时间的推移和教育技术的进步,研究性学习将更多地转移到互联网上进行。教育部启动的中小学“校校通”工程,不仅要求修建“高速路”,更需要配置“高速车”,建设大量“车站”和丰富的“景点”。通过研究性学习实践,有效加快网络教育资源建设步伐,也是普及信息技术教育的重要环节。
众所周知,知识经济时代“信息爆炸”越来越呈加剧趋势,这种趋势可以用互联网络的信息资源增长为例说明。
据统计,到2000年底,全世界连接因特网的主机已经从1969年的4台,增长到接近1亿台;万维网提供的信息资源网页已达30亿页,每天还在以300万页的速度增加。例如,2002年初在中英文搜索引擎Google上,搜索英文关键词“Computer”(电脑),回应结果是5500万个网页;搜索
“K-12 Education”(基础教育),回应结果是167万个网页;搜索“WebQuest”(网络探究学习)关键词,居然也有20.6万个网页。即使在中国教育领域,信息资源的增长迅速也出乎人们的意外。仍用上述Google搜索中文关键词“素质教育”,得到的网页数是12.6万页;键入关键词“创新教育”,搜索结果是16800页;尽管“研究性学习”启动不久,以这个关键词进行搜索,也可以得到14700个网页——这些仍只占万维网相关网页的一部分,而且数量每天还在不断增加。此外,目前的网络信息存在着大量的重复现象,相互转贴严重,以致有人把ICP(网络内容提供商)讥讽为“Internet
Copy and Paste”(网络拷贝和粘贴),提供的是平面化的冗余信息,对于研究性学习来说属于“无效学习资源”。
面对这种“海量”信息,如果让学生在网络上漫无边际地搜索和浏览,长时间接触重复的、杂乱无章甚至良莠不分的网络资料,无疑不利于培养他们处理和应用信息的能力。
由此,我们可以联想到“知识”和“信息”的区别。简单地说,知识是经过精心研究、领会后的有用的信息,是人类对信息加工处理的产物,并非所有信息都可以称为“知识”;同理,支持研究性学习的信息,也必须经过加工、处理使之有序化,使之能够有效地帮助学生围绕某一专题或某一项目进行探究学习活动,并非所有的信息都可以称为“资源”。在这一方面,WebQuest网络探究实验是很有见地的,其“资源模块”是一个由教师选定的、有助于学生完成“任务”的网页清单,学生使用的链接,要么是教师所设计的网页(事先制作的内容网页),要么是精心挑选的网站地址(预收集和组织的相关信息),而且还包括有明确的指导性说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