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封闭到开放的课程观为研究性学习课程提供了直接的理论基础。
“开放性”与“自组织”是新课程观的两个核心概念。
在新课程观中,课程不再是“跑道”,而成为“跑”的过程,学习则成为意义创造过程之中的探险;教师的角色也只是学习者社区之中一个平等的成员;学习和理解来自于互动、对话和反思,课程的作用在于帮助他们调和这些交流;教育目标、规划和评价也将是开放的、灵活的,侧重过程而非结果。
在新课程观中,课程运行不是线性的、统一的、可测量的和可确定的,而是在课程诸要素的相互作用中,通过平衡——不平衡——再平衡的相互转变而达成动态的自组织过程。
在研究性学习中,教师与学生的关系更多地体现为一群个体在共同探究有关课题的过程中的相互影响。研究性学习课程不再被视作固定的“跑道”,而成为达成个人转变的通道;更强调“跑步”的过程和许多人一起“跑步”所形成的模式;将更多地从发展、对话、探究、转变的过程角度而不是从内容或材料的角度出发来界定课程,以强调人与“跑”的过程,以及个体在学习的过程中、在转变与被转变的过程中的体验。它的目标也将不是精确的和预设的,而是一般性的、生成性的,教师和学生在课程中的地位和作用从过去被动的课程“实施者”、“接受者”转变为主动的“创造者”和“开发者”,从而真正成为课程的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