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依据研究对象和内容的不同,研究性学习的实施可以分为两类,即课题研究类和项目(活动)设计类。
课题研究以认识和解决某一问题为主要目的,具体包括调查研究、实验研究、文献研究等类型。
它围绕现实生活中的问题,展开研究,寻求解决方法。这种类型不但有助于各门学科知识的综合化,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诸如以下各题均属此类:
巴以关系的历史、现状与前景…………………………………………………………(1)
高中生出国热兴起原因…………………………………………………………………(2)
篮球与NBA………………………………………………………………………………(3)
市民文化消费现状………………………………………………………………………(4)
锻炼与体重………………………………………………………………………………(5)
以上问题都围绕客观事物是什么样的或事物之间的关系、事物发展变化的规律是什么提出。
项目(活动)设计以解决一个比较复杂的操作问题为主要目的,一般包括社会性活动设计和科技类项目设计两种类型。
诸如以下各课题均属此类:
预防非典的社区宣传活动方案……………………………………………………(1)
学校草坪病虫害的防治……………………………………………………………(2)
煤气报警器试制……………………………………………………………………(3)
学校课桌椅的改进方案……………………………………………………………(4)
它需要学生研究题目,设计作品,制定一个项目管理的计划;然后在项目计划的指导下开展研究,解决在研究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完成他们的作品,并对自己的工作进行反思和评价。学生从中可以获得相应的知识、技能和丰富的实践体验。在上述这些题目中,研究者最终要拿出检测、防治和选择的办法,或试制出报警器成品。这类研究性活动还包括对一项活动的策划或对环境建设改造的设计等。
在实践中,课题研究类和项目(活动)设计类研究性学习之间并没有绝对的界限。
2、依据研究性学习的组织形式划分,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小组合作研究、个人独立研究和学校、班级、小组联合研究。
个人独立承担研究题目并完成研究任务是一种比较灵活的方式,它可以充分照顾到个人的兴趣爱好,独特的研究视角,行动便利快捷。但缺点是力量单一,孤军作战,缺乏研究的支持力量和互补性。
学校、班级、小组联合研究是指在学校统一设立的主题下,班级承担下一层次的子课题;在班级子课题的主题下,小组再分解出下一层次子课题,实施大联合式的专题研究。例如上海市某中学高中部的三年级分别设立的主题是"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人与自已"。高一某班在"人与社会"的主题下选立了"社会名人"的研究子课题,这个班级的某小组则选择"文学家--鲁迅"进行专题研究。这种研究方式的优点是联合攻关,对主题的研究广阔而全面。且经过不断的轮回研究,其成果会形成系统,提高研究成果的质量水平。这种方式的缺陷是对同学的个体有一定的限制性,很难照顾到个别需要。
小组合作式介于前两种研究组织形式之间,兼顾了上述两种组织形式的优点,是经常被选用的一种组织类型。学生一般组成3——6人的课题组,聘请有一定专长的人为指导教师。在研究过程中,课题组成员各有其独立的任务,既有分工,又有合作,各展所长,协作互补。
在实践中,有的学校进一步将小组合作式发展成开放式和变式。
开放式是指研究题目由学生提出并自由组合成小组,各小组的研究题目互不重复。这种组织方式选题领域不受限制,适于发展学生兴趣特长;成果丰富多样,经展示交流成果共享,能够拓宽学生视野;选择面宽,学生与社会的沟通渠道多。
变式与开放式有一点不同,每一个研究题目至少有两个小组各自独立地开展研究。变式基本保留了开放式的优点,同时形成“组内合作,组间竞争”的良性机制,在交流时通过比较更能激活同学们的思维和加深对过程的体验。
3、依据研究性学习的任务和范围来分类
从任务角度可分为五种类型:
(1)认知型研究性学习。包括对研究对象的描述、判断与解释,有关规律的探究,条件的确定,机制原理的探究,影响因素和因果关系的认识等。
(2)技术型研究性学习。主要研究条件的控制和实现,装置的设计、制作和改进,方法和手段的研究,操作方案的研究等。
(3)应用型研究性学习。主要包括对已有知识的应用方法、应用方案、应用结果的研究,对应用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的研究以及一些决策咨询研究等。
(4)综合型研究性学习。兼有认知、应用、技术的研究。
(5)宏观型研究性学习。这是从客观角度展开研究,或者是关于研究对象的系统性研究(包括对象系统的组成、结构、分类、特点、发生发展、母系统、子系统、环境等的研究)。
从范围角度,可以分为自然方面的、社会方面的和生活方面的,单一学科的和跨学科的,学生已知的、将学将知的和尚未引入学校课程的新兴学科、边缘学科以及有待开发的潜在学科的研究等等。
4、依据研究性学习发生的条件和特性分类
从发生的角度,可以分为一般学科课程之中的、专设研究性学习课程之中的和学校课程之外的研究三种类型,还可以分为教师指导下的和学生完全自主的研究两种类型。
5、按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研究成分所占的比例分为“完全研究性学习”和“部分研究性学习”。只有具备研究性学习所有的五个基本特征(提出问题、收集数据、形成解释、评价结果、检验结果)才能成为完全的研究性学习。
也有观点从是否完全体现研究性学习的特点来区别“完全研究性学习”和“部分研究性学习”。
部分研究性学习学习类型要求在单科课程(语文、数学、社会、科学等)课堂教学中,体现“探究性”和“实践性”特征。在完成课程教学目标和要求的前提下,在课堂教学中采取探究性学习的方法,引导学生以探究的方式发现问题,获取信息,整合知识,培养能力。由于在当前的课堂教学条件局限下,既不可能实现时间和空间的完全“开放”,单科课程的“综合性”也不可充分实现。
完全研究性学习指在实现“探究性”、“实践性”的同时,全面体现“开放性”和“综合性”特点。这种学习,需要突破时间和空间限制,即学习过程不拘泥于课堂,不拘泥于课时,不拘泥于某一学科,也不拘泥于教材和知识点,采取“专题研究学习”的方式实施。这种方式就是指“研究性学习课程”中采取的学习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