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性学习的学习论基础:新学习观

罗杰斯(C.R.Rogers)的人本主义学习理论(提倡学生的参与、探究)和建构主义的学习理论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理论依据。

这些理论对研究性学习的指导意义:

(1) 为研究性学习过程中的学习主体找到了合适的角色定位。

传统的教育社会学认为,“学生” 的含义常常表明了一种文化上的不足和差距,也正是由于这点,他们才成为学生或某一方面的学生。而学习主体的新观点认为:青少年学生,特别是初中高年级学生和高中学生,都属于“年轻的成人”,即“一种未成熟的社会正式成员”。对于他们来说,与其说是学习现成的文化,不如说是要和成年人一道担当起建设新文化的任务。因此,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教师在人格上要把学生看做是与自己平等的成人,要信任学生,也就是说,教师要让他们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积极参与教学活动。但与此同时,也应该看到学生毕竟是“年轻的成人”,他们的研究性学习应在教师的指导下进行。

(2)研究性学习赋于学习主体的发展目标:从“不成熟的认识主体”到“知识的批判者与生产者”。

在传统的知识性质观的支配下,学生被看成是一个“不成熟的”认识主体,是“缺乏知识”、需要不断地掌握和积累知识的人,甚至是缺乏认识能力从而需要接受教师帮助、指导和训练的人。这就决定了学生在学校生活中所扮演的角色:上课、听课、完成作业、接受教师的管理、参加考试等等。学生被剥夺了对课程知识进行独特理解、质疑和批判的权利。
在新知识观中,教师不应该再将学生看成是“不成熟的”认识主体,而应该将他们看成是一个有着一定认识能力且在迅速发展提高的人;不应该再将学生看成是“缺乏知识”、需要不断掌握和积累知识的人,而应该将他们看成是和成人以及科学家一样有着自己的知识,但却需要不断地修正和发展这些知识的人。教师还应认识到,以批判和反驳为核心的知识创新从性质上说并不是学生将来才能胜任的任务,而是他们现在就能够从事的任务。

(3)从接受学习到研究性学习的角色转换:从“受教育者”到“学习者”。

传统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知识的接受者和教师教学活动的被动承受者。而建立在新知识观和学习观基础上的研究性学习使学生成为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学习者。

(4)新学习观的拓展性原则对研究性学习的指导——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

学习的拓展性有五层含义:一是指学习目标的拓展,(单纯认知和片面追求升学率——全人发展);二是指学习内容的拓展,(书本上的知识——书本外的知识技能);三是指学习方式的拓展,(向大自然学习、用计算机学习、在集体中学习、反思性学习等);四是指学习时空的拓展,(课堂——社会、生活、终身);五是指学习体验的拓展,(通过精心组织的合作性、综合性学习活动,挑战学生极限,激发学生潜能、激情和集体中的个性,使学生在获得高峰体验的过程中促进他们身心的发展。)。
研究性学习的开放性就是在学习的拓展性原则的基础上提出来的。

(5)新学习观的审美性原则对研究性学习的指导——体现自主与体验成功。

审美就是人的一种自我发现和自我欣赏。在研究性学习中应坚持体现自主性与体验成功的特点,使学生能够自主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并在当独立解决了问题,在研究中有了成果时,体验成功的感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