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相结合的价值取向
恩格斯把科学划分为自然科学、社会科学与关于人的科学。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中,重视对自然科学的研究,忽视对人文科学的学习;重视对知识的灌输,忽视对学生进行科学精神的培养。全面、和谐发展的教育必然是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并重的教育。科学精神包括科学态度、科学意识、科学能力等,人文精神包括健康的社会情感、道德感、艺术素养以及自我认识等方面的内容。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应坚持做到科学精神与人文精神的统一。
2、整体素质发展与个性发展相结合的价值取向
整体素质发展强调学科基础知识的掌握与一般能力的提高。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整体素质发展是教育的重要任务。但整体素质的发展是有差异的发展,这是由学生个性品质的差异性决定的。学生的发展依赖于共性与个性两个方面。没有整体素质的发展,就不可能有个体素质的发展;没有个体素质的发展,整体素质的发展也会受到很大影响。教学有正向价值,也有负向价值。合理的教学应该是负向价值趋于零。传统教学的负向价值较为突出,它不从学生的个性特点出发,也不注重培养学生的个性,统一的教学程式严重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研究性学习应当把整体素质发展与个性发展作为重要价值取向。
3、主体性发展与社会性发展相统一的价值取向
我国传统文化所造就的传统教育主要奉行的价值取向是社会本位,追求“大一统”,追求“秩序”、“服从”,在教学过程中以知识的授受为本位,学生在教学中缺乏主体性。在西方,人们奉行“个人本位”、“以人为本”,在教学过程中表现为以学生为中心。以社会为本位的教育培养的学生缺乏个性、创造性。以个人为本位的教育培养的学生则个人主义严重,缺乏社会意识、集体意识、合作精神。可见,中西两种文化沟通融合,做到优势互补,同等强调社会中的个人与个人面对的社会,才能既有利于个人的发展,也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要做到主体性发展与社会性发展的有机的结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