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第3期(总第57期)学报 5月15日出版   传统经济思想的社会和谐目标① 张守军 (东北财经大学经济学院,辽宁 大连 116025) 〔摘 要〕文章论述了中国传统的富民思想、均贫富思想、崇俭黜奢思想和重义轻利思想在维护 封建社会的和谐和稳定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现代社会和古代社会具有本质的区别,但仍然有许 多共性的东西。如果我们把传统的富民、均富、节用、重义思想中那些带有封建性质的东西除 掉,把其中带有普遍性的内容吸收过来,对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有重要的参考和 借鉴意义的。 〔关键词〕和谐;富民;均富;节用;重义 中图分类号: F203·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8-4096(2008)03-0073-04   中国古代封建社会是以土地私有制为基础的阶级社会。每一个封建王朝的统治者都企求其政权能 够巩固,社会秩序能够稳定。为了实现这一目的,就必须缓和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之间的尖锐对立。 使地主阶级和农民阶级能和睦相处。中国传统经济思想正是从这方面为建设封建和谐社会服务的。实 现封建社会的和谐是传统经济思想的基本政治目标。 一、富民与和谐 富民思想是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基本观点之一。传统富民思想认为,要使封建社会和谐稳定,必 须实行富民政策。 首先,传统经济思想认为,实行富民政策是得民心的最重要的条件。 中国古代政治家和思想家已经认识到,统治阶级要取得人民的拥护,使人民能够和自己和谐相 处,就必须满足人民的愿望和要求。而饥寒交迫的劳动人民最基本的要求,就是摆脱贫困,获得维持 其生存所必需的物质生活资料。西周统治者就说:“民心无常,惟惠之怀。”①老百姓的愿望要求不是 不变的,但不论怎么变化,他们总是要求得到物质利益。孔子也说:“小人怀惠。”“小人喻于利。”② 孔子所说的小人,指的就是最下层的劳动人民。他认为最广大的劳动群众,怀念和追求的就是物质生 活方面的恩惠和利益。所以孔子主张对民众应该“富之”③,治国首先应该“足食”④,使百姓无饥寒 之忧。按照孔子的思想,这就叫为政以德,就是行仁政了。孔子认为,这样对待人民,就会得到人民 的拥护,人民就会喜欢做这样的统治者的臣民,社会自然就会和谐稳定。 《管子》一书的作者说:“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⑤人民最基本的心愿就 是生活富裕幸福,如果统治者能够满足人民的这种心愿,满足人们要求佚乐、富贵、存安、生育的愿 望,人民就可以为统治者而忧劳、贫贱、危坠、甚至灭绝,百姓和统治阶级之间就会同患难,共存 亡,从而达到社会和谐的最高境界:“民恶忧劳,我佚乐之。民恶贫贱,我富贵之,民恶危坠,我存 73 ① ① ② ③ ④ ⑤ 收稿日期: 2007-11-25 作者简介:张守军(1945-),男,辽宁大连人,教授,研究方向为中国经济思想史与中国管理思想史。 《尚书·周书·蔡仲之命》,《十三经注疏》上册,第227页。 《论语·里仁》,《十三经注疏》下册,第2471页。 《论语·子路》,《十三经注疏》下册,第2507页。 《论语·颜渊》,《十三经注疏》下册,第2503页。 《管子·牧民》,《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名著选》,第35页。学报Number3 (GeneralSerialNo·57) May, 2008   安之。民恶灭绝,我生育之。能佚乐之,则民为之忧劳。能富贵之,则民为之贫贱。能存安之,则民 为之危坠。能生育之,则民为之灭绝。”① 其次,实行富民政策是使百姓知礼节,明荣辱,守法度的前提和基础。 中国传统经济思想认为,要想社会和谐稳定,必须使百姓知道什么是光荣,什么是耻辱,自觉地 做好事,不做坏事,自觉遵守国家的礼法制度。百姓能否具有这种较高的道德品质,归根到底是由百 姓的物质生活条件决定的。如果百姓饥寒交迫,就不可能自觉接受礼义的约束。要百姓自觉遵礼守 法,必须使他们有比较富裕的生活。管仲说:“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②孟子说,一般 百姓如果没有“恒产”,即没有维持温饱生活所必要的生活和生产资料,就难以保持良好的道德品 质:“若民,则无恒产,因无恒心。苟无恒心,放辟,邪侈,无不为已。”③因此,要使百姓从善向 仁,必须使他们生活富裕。如果能使他们拥有一份足以养家糊口的财产,他们就可以接受礼义教化, 做善良、仁义之民:“必使仰足以事父母,俯足以畜妻子,乐岁终身饱,凶年免于死亡。然后驱而之 善,故民之从之也轻。”④“圣人治天下,使有菽粟如水火。菽粟如水火,而民焉有不仁者乎?”⑤ 正是从上面这些认识出发,传统经济思想认为,要保持社会和谐稳定,实现天下大治,必须实行 富民政策:“凡治国之道,必先富民;民富则易治也,民贫则难治也;———故治国常富,而乱国常 贫。是以善为国者,必先富民,然后治之。”⑥ 二、均富与和谐 影响古代社会和谐稳定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严重的贫富对立。 首先,在中国封建社会里,大地主、大官僚、大商人,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占有者,他们通过对广 大农民的残酷剥削,积累了大量的财富,过着骄奢淫逸的腐朽生活,而广大农民则饥寒交迫,只能在 死亡线上挣扎。汉朝思想家董仲舒深刻地揭露了这种“富者田连阡陌,贫者无立锥之地”的严重贫 富对立情况:一方面是“邑有人君之尊,里有公侯之富”的大地主阶级,另一方面则是广大农民在 沉重的封建地租和国家赋役的剥削之下,过着牛马不如的生活:“民愁亡聊,亡逃山林,转为盗 贼。”⑦被迫走上了起义造反的道路。 其次,在剥削阶级的各个阶层,各个集团之间,也存在着经济利益上的矛盾。剥削阶级内部在利 益分配上的不均,会激化它们之间的矛盾,也会影响社会的和谐稳定。 因此,中国传统经济思想认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必须均富,缓解和消除严重的贫富对立和贫富 不均现象。 春秋时期的政治家晏婴劝告统治阶级不要贪财,不要为满足自己的贪欲而把大量的财富垄断在自 己手里,他说:“蕴利生孽”⑧,“足欲,亡无日矣。”⑨如果把大量的财富藏在自己手里,而不肯分一 点给饥寒交迫的贫民,那么,人民就会自己起来夺取:“藏财而不用,……委而不以分人者,百姓必 进自分也。”○10如果人民自己起来夺取贵族手里的财富,那么统治阶级灭亡的时刻也就到了。为了社 会的稳定和巩固自己的统治地位,统治阶级应该主动地把自己占有的大量财富让出一些给贫困百姓, 他说:“让,德之主也,谓懿德。”○11只有把财富均给人民一些,才不会引起人民的愤恨,才能保持社 会和谐稳定,从而保住自己的财富。 孔子在中国历史上最早把均富作为治国的基本原则明确地提了出来。他说:“丘也闻有国有家 74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10 ○11 《管子·牧民》,《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名著选》,第35页。 《史记·管晏列传》,《二十五史(1)》,第246页。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十三经注疏》下册,第2671页。 《孟子·梁惠王章句上》,《十三经注疏》下册,第2671页。 《孟子·尽心章句上》,《十三经注疏》下册,第2768页。 《管子·治国》,《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名著选》,第39页。 《汉书·食货志》,《二十五史(1)》,第477页。 《左传·昭公十年》,《十三经注疏》下册,第2059页。 《左传·襄公二十八年》,《十三经注疏》下册,第2001页。 《晏子春秋·内篇谏下第二》,《白话晏子春秋·晏子春秋(原文)》,第27页。 《左传:昭公十年》,《十三经注疏》下册,第2058页。2008年第3期(总第57期)学报 5月15日出版   者,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①在这里,孔丘把“均”看 成是比“贫”更为严重的影响社会和谐与安定的问题。在他看来,贫并不是最可怕的,最可怕的是 不均。只要做到了“均”,缓解了贫富对立,就等于解决了贫的问题,就可以实现“和”和“安” 的目标,也就是达到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传统经济思想强调均富对和谐与稳定的作用,主要出于以下二点考虑。 第一,传统经济思想许多代表人物都认为富人的财富是剥削平民百姓的劳动成果积累起来的,贫 富差距越严重,说明富人对贫民的剥削越严重。均富就是要求减轻对人民的剥削和掠夺,借以维护社 会的和谐稳定。 《管子》作者说:全国的粮食的产量,是足够人民吃的,“然而民有饥饿不食者,何也?谷有所 藏也。”国家的货币发行量也足够人民用的,但是许多百姓却“用不足者,何也?利有所并藏也。”② 也就是说,为什么百姓饥寒交迫,缺吃少用,是因为粮食和钱币都被“大賈蓄家”即富人“并藏” 和“豪奪”去了。汉代思想家晁错也认为,广大农民之所以“卖田宅、鬻子孙”,“所以流亡者”③, 是因为国家的横征暴敛和大商人的高利贷剥削造成的。董仲舒和唐朝的陆贽、宋朝的苏洵等人则进一 步指出,地主阶级向农民收取的十分之五以上的地租,是农民贫困的重要原因。董仲舒说:“或耕豪 民之田,见税什五。故贫民常衣牛马之衣,而食犬彘之食。”④地主阶级,大商人、大官僚的剥削压 榨,导致广大百姓的贫穷,激起人民的愤怒和不满。只有强调“均”,要求地主阶级及其国家减轻一 些对人民的搜刮和掠夺,百姓才能过上温饱生活,地主和农民之间的贫富差距才能缩小,贫富对立才 能缓和,社会稳定与和谐的目标才能达到。 第二,传统经济思想不仅认为百姓的贫穷会影响社会稳定与和谐,同时也认为地主、官僚和商人 的暴富也不利于社会的稳定与和谐。穷人是社会不稳定与不和谐的因素,富人同样也是社会不稳定与 不和谐的一个因素。 孔子就提到了富人的“骄”⑤的问题,所谓“骄”,就是指富人的恃财傲慢和骄横。这种傲慢和 骄横,对上就会变成冒犯,对下就会变成欺压,都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孟子也谈到富人“为富 不仁”的问题。“阳虎曰:为富不仁矣,为仁不富矣。”⑥富人发财不走正道,发财了也不行仁义。 《管子》作者在分析贫富对立危害社会稳定的原因时说,富民和贫民同样难治,国家用刑法惩罚犯 罪,但贫民因为穷,所以不怕国家的刑罚而照样犯罪;国家用爵禄鼓励人民做好事,但富人因为富, 根本不会为了得到国家的那点奖赏而改邪归正,所以国家的爵禄对鼓励富人为善根本不起作用:“夫 民富则不可以禄使也,贫则不可以罚威也,法令之不行,万民之不治,贫富之不齐也。”⑦东汉的仲 长统也指出:大地主阶级恃财横行,很多是地方的恶霸势力,他们“不为编户一伍之长,而有千室 名邑之役。荣乐过于封君,势力侔于守令。财赂自营,犯法不坐。刺客死士,为之投命。至使弱力少 智之子,被穿帷败,寄死不敛,冤枉穷困,不敢自理。”⑧唐朝陆贽说富人“户畜群黎,隶役同 辈”⑨。宋朝的苏洵也说,大地主对佃农,“鞭笞驱役,视以奴仆”○10。大地主阶级对农民群众这样的 欺压和奴役,加剧了地主和广大农民之间的矛盾和对立。这样的富人,和那些因为贫穷而转为盗贼的 贫民一样,当然也是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的因素。 所以,实行均富政策,不仅可以消除从贫民方面产生的不和谐不稳定因素,而且可以消除从富民 方面产生的不和谐不稳定因素,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措施。 75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10 《论语:季氏》,《十三经注疏》下册,第2520页。 《管子?国蓄》,《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名著选》,第46页。 《汉书:食货志》,《二十五史(1)》,第477页。 《汉书:食货志》,《二十五史(1)》,第477页。 《论语·宪问》,《十三经注疏》下册,第2511页。 《孟子·滕文公章句上》,《十三经注疏》下册,第2702页。 《管子·国蓄》,《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名著选》,第45页。 仲长统:《损益》,《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名著选》,第182页。 陆贽:《均节赋税恤百姓》,《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名著选》,第239页。 苏洵:《田制》,《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名著选》,第301页。学报Number3 (GeneralSerialNo·57) May, 2008   三、节用与和谐 崇俭黜奢,即崇尚节俭,反对奢侈,是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又一条重要原则。这条原则,也是为 维护封建社会的和谐稳定服务的。 孔子说:“奢则不孙(逊)”①,不逊,就是不谦逊,不恭敬。人如果奢侈,就会骄横跋扈,傲上 欺下,发展下去,就会违犯封建礼制,甚至会犯上作乱,从而破坏封建社会的和谐稳定。 奢侈影响社会和谐稳定最主要的原因是:统治者和剥削者所享用的财富,都是从劳动人民那里收 取的,如果他们在消费上能够节俭一些,对人民的搜刮就可以少一些,人民手里的财富就可以多一 些,从而富一些。如果他们在消费上奢侈浪费,那么,他们挥霍的越多,对人民的搜刮就会越多,百 姓就会越穷。这显然不利于社会的和谐稳定。 传统经济思想反对奢侈的矛头首先是指向以君主为首的封建统治集团的。 孔子说:“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②朱熹在解释孔子这一主张时说:“侈用则伤 财,伤财必至於害民,故爱民必先于节用。”③孟轲则明确地把“民有饥色,野有饿莩”,百姓饥饿死 亡的悲惨境况看成统治者“庖有肥肉,厩有肥马”的奢侈行为造成的结果,把统治阶级这种奢侈浪 费看成是“率兽而食人”④的吃人行为。“率兽而食人”,必然要破坏社会的和谐稳定。 墨子更明确地把统治者的奢侈看成是破坏社会和谐,导致社会动乱的根源。他揭露封建君主奢侈 行为的严重后果时说:“夫以奢侈之君,御好淫僻之民,欲国无乱,不可得也。”⑤所以,统治阶级如 不节用,社会动乱就难以避免,其统治必定要垮台:“俭节则昌,淫佚则亡。”⑥ 《管子》作者也认为君主是奢侈还是节俭关系封建统治生死存亡:“地之生财有时,民之用力有 倦,而人君之欲无穷。以有时与有倦养无穷之君,而度量不生于其间,则上下相疾也。是以臣有杀其 君,子有杀其父者矣。故取于民有度,用之有止,国虽小必安;取于民无度,用之不止,国虽大必 危。”⑦唐朝诗人李商隐的诗句:“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破由奢。”⑧揭示的也是节俭国家就能 兴盛,而奢侈则必然破灭的历史规律。 对大地主阶级和大商人的奢侈,传统经济思想也进行了揭露和抨击。 唐朝大诗人杜甫的名句“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⑨,描写的就是封建社会里大地主、大官僚、 大商人阶级的奢侈挥霍和人民群众冻饿而死这种尖锐的贫富对立的事实。显然,在这样的社会里,是 不可能有和谐与稳定的。 四、重义与和谐 重义轻利,贵义贱利,也是中国传统经济思想的一个基本原则。所谓重义轻利,贵义贱利,就是 要求人们处理义和利的关系时,必须把义放在第一位,利必须服从义。当义和利发生矛盾时,必须无 条件的舍利取义。 儒家对义的解释是:“义者,宜也。”○10,适宜的,合适的行为就是“义”。那么,适宜于什么? 儒家所说的“宜”,是指宜于“礼”。孔子说:“礼以行义”○11《礼记》说:“故礼也者,义之实也。”○12 礼是义的本质,适宜于礼的,符合于礼的言行,就是义,不符合礼的就是不义。 传统经济思想认为,重义是维护封建社会和谐稳定的重要条件。 荀况指出,人一生下来就有吃喝玩乐等各种生理需求欲望,由于社会财富数量有限,不能完全满 76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⑨ ○10 ○11 ○12 《论语·述而》,《十三经注疏》下册,第2484页。 《论语·学而》,《十三经注疏》下册,第2457页。 《四书集注:论语·学而》,第12页。 《孟子·梁惠王上》,《十三经注疏》下册,第2667页。 《墨子·辞过》,《墨子·辞过》,《白话墨子》,第23页。 《墨子·辞过》,《墨子·辞过》,《白话墨子》,第25页。 《管子·权修》,《诸子集成》(五),第7页。 《咏史》,《全唐诗》,第八册,第6213页。 《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全唐诗》第四册,第2267页。 《礼记·中庸》,《十三经注疏》下册,第1629页。 《左传·成公二年》,《十三经注疏》下册,第1894页。 《礼记·礼运》,《十三经注疏》下册,第1426页。2008年第3期(总第57期)学报 5月15日出版   足所有人的需要,所以,假如没有礼义教化的约束,“从人之性,顺人之情,必出于争夺,合于犯分 乱理而归于暴。”①如果人们只讲发财,唯利是图,就会不惜采取欺诈手段,占有别人的财产。社会 上人和人之间就会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上下相离,内外交困,最后国家就难免灭亡。他认为,义的 本质,就是为了节制人们的行为,使之符合礼的规定,以维护封建社会的秩序:“夫义者,内节于 人,而外节于万物者也;上安于主,而下调于民者也;内外上下节者,义之情也。”②所谓“节”,对 广大被剥削的劳动人民来说,就是要求他们安于在封建制度下的贫穷的经济地位和生活状况。社会财 富的总量就如同一盆水,根据礼和义的原则,应该按着人们的阶级和等级地位来分配,比如:“君取 盂焉,臣取勺焉,民取卮焉。”③君主可以占用一“盂”,最多;大臣应该少于君主,可以占用一 “勺”;普通百姓应该占用最少的一小杯(“卮”)。百姓应该认识到,自己作为平民百姓,老老实实 地,心安理得地享用这一小杯水,就是礼义的规定。如果百姓不满足于这一小杯水,还想把别人的水 舀一些水往自己的“卮”里添,那就是违背礼的规定的不义的行为,即“不义而富”的做法了。孔 丘说:“好勇疾贫,乱也。”④如果不讲礼义,那些憎恨自己贫穷而又敢于铤而走险的人,就会犯上作 乱,社会就不得安宁。相反,即使饿死、渴死也不在自己应得的一杯之外,去占有君、臣或其他人的 一口水,这就是重义轻利、贵义贱利的表现。很显然,如果百姓在财富面前都能这样节制自己,安贫 乐道,安分守己,社会自然会和谐稳定。 “节”对统治阶级的各个阶层的要求则是,作为君主,在礼规定的应享用的一“盂”之外,也不 应该再贪得无厌,去侵夺臣或民应有的那一部分;臣在礼规定的自己应享用的一“勺”之外,也不 应该再贪得无厌,侵占百姓和君上的那一部分。如果君主和大臣们在财利面前,不肯“节制”自己, 背义求财,违礼而富,再去搜刮贫民百姓的财富,那就必然触犯百姓的利益,必然会进一步扩大贫富 差距,加深贫富对立,甚至引起社会动乱。统治者破坏礼义,还会激化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孟轲指 出:“上下交征利而国危。”⑤如果大夫一心想发不义之财,就会起来夺取诸侯国君的财富;诸侯国君 一心想发不义之财,就会起来夺取天子的财富:“苟为后义而先利,不夺不餍。”⑥其结果,诸侯国君 会被大夫所篡弑,天子则会被诸侯国君所篡弑,各统治集团的政权都将被颠覆,政局将陷入无休止的 动荡之中。 所以,要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不论统治者和被统治者,不论君子和小人,都必须做到重义轻 利,贵义贱利,在财富面前,要“见利思义”⑦,“先义而后利”⑧。只要人人都这样做,社会就会稳 定,人和人之间的关系就会和谐。 中国封建社会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封建统治阶级在巩固封建制度,维护封建社会稳定方面,积累 了大量的经验,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理论。现代社会和古代社会虽然已经有了本质的区别,但仍然有许 多共性的东西。如果我们把传统的富民思想、均富思想、节用思想、重义思想中那些带有封建性质的 东西除掉,把其中追求社会和谐的积极内容吸收过来,那么,这些思想对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主义和谐 社会的实践显然是有重要的参考和借鉴意义的。 参考文献: [1] 赵靖等·中国古代经济思想史名著选[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2· [2] 朱熹·四书集注[M]·北京:中华书局, 1957· [3] 荀子新注[M]·北京:中华书局, 1979· [4] 赵靖等·中国近代经济思想资料选辑[M]·北京:中华书局, 1982· (责任编辑:兰桂杰) 77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⑦ ⑧ 《荀子·性恶》,《荀子新注》,第390页。 《荀子·强国》,《荀子新注》,第266页。 龚自珍:《平均篇》,《中国近代经济思想资料选辑》(上册),第36页。 《论语·泰伯》,《十三经注疏》下册,第2487页。 《孟子·梁惠王上》,《十三经注疏》下册,第2665页。 《孟子·梁惠王上》,《十三经注疏》下册,第2665页。 《论语·宪问》,《十三经注疏》下册,第2511页。 《荀子·王霸》,《荀子新注》,第16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