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卷第4期 2008年4月  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Kunmi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Vol·8, No·4Apr·2008 收稿日期:2008-03-02 作者简介:周家荣(1975-),男,安徽定远人,讲师,博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哲学理论研究. 中国古代伦理财富思想:形成、内涵与现代意义 周家荣1, 2 (1.昆明医学院人文学院,云南昆明650031; 2.西安理工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陕西西安710054) 摘 要:中国古代伦理财富思想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和深刻的理论内涵。探究中国古代伦理财富思 想,对于如何正确定位古代伦理财富思想、如何科学认识古代伦理财富思想的现代价值、如何实现古代 伦理财富思想的现代转换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中国古代;伦理财富思想;形成;内涵;现代意义 中图分类号: F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1254 (2008) 04-0037-05 Formation, Connotation andM odern Significance ofEthic W ealth Concepts ofAncientChina ZHOU Jia-rong1,2 (1. School ofSocialSciences, KunmingMedicalUniversity, Kunming, Yunnan 650031; 2. School ofHumanities and SocialSciences, Xia' nUniversity ofTechnology, Xi′an, Shanxi 710054, China) Abstract:Ethic wealth concepts of ancient China have their distinctive social background and profound connotation. The exploration ofethicwealth concepts ofancientChina has importantpracticalor immediate sig- nificance in their correctpositioning, the scientific understanding of the modern value in them and realize the modern transfer of ethicwealth concepts of ancientChina. Key words:ancientChina; ethicwealth concep;t formation; connotation; modern significance   人类对财富的认识源于对自然与社会的实 践。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促进了人们对如何以 适当的手段来追求财富、如何协调财富分配中的 义利关系、如何正确评价追求财富中的人性、如 何体现财富分配的公正等问题进行深刻的思考。 这些对财富问题的思考就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展 开的。 一、伦理财富思想的形成背景 中国古代关于财富思想、经济思想肇始于奴 隶制时代,但“中国奴隶制时代的经济思想材料 较少、较零散,而且表现的不够明确”[1](P8)。因 此,中国古代财富思想主要集中的反映在封建时 代。在从先秦到清朝二千年左右的历史时代中, 中国的财富思想绵延流长,形成了以儒家伦理为 本位、以适应中国封建政治统治为要求的伦理财 富思想。 中国古代伦理财富思想从经济角度论证了封 建政治制度与经济制度相适应的合理性,维护了 封建地主阶级的根本利益。伦理财富思想强调获 得财富手段的正义性和使用财富的正当性,并以 义利观的标准来看待财富。在孔子看来,“义” 处在社会价值体系中本体论的地位,它是一种具 有独立自足价值的存在,无需于道德之外再去寻 找其他存在的依据。“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 莫也,义之于此。”(《论语·里仁》)“义”作为 人的内在道德需要,在与其他需要(如“利”的 需要)相比较中,被孔子视为一种根本性的需要 或第一性需要,具有被优先考量的地位,这就是 “义以为上”(《论语·阳货》)、“义以为质”(《论语·卫灵公》)。与“义”相比,“利”的需 要是第二性的。所以,在伦理财富思想的视野 中,当社会矛盾的尖锐时,应当以社会伦理道德 为第一标准来解决危机,而把个人的利益放在次 要的位置。可见,伦理财富思想在一定程度上缓 解了阶级矛盾。中国古代伦理财富思想推崇“重 农抑商”政策和伦理至上主义,阻碍了生产力的 发展。在伦理财富思想那里,道德与经济始终头 足倒置,在它看来经济活动的最高价值不是发展 社会生产力,推进社会财富的增长,而是实现社 会道德的完善与和谐。这种以伦理道德为核心内 容的财富思想,在很大程度上遏制了推进社会变 革的经济力量的产生和壮大,从而维护了封建政 治制度的稳定。中国古代伦理财富思想强调人们 在经济生活中要尊崇诚实守信的交换原则、先公 后私与博施济众的分配伦理以及节俭爱物的消费 理论。这种主张可以防止财富悬殊分化,对协调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消除不公平的社会现象起到 一定的积极效果,这对封建政治统治的稳定和社 会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保障作用。 伦理财富思想的产生与盛行封建社会儒家伦 理思想有着紧密的联系。一个时代的经济特征除 了受社会生产力的制约外,还要受到当时社会主 流思想意识的影响。在中国漫长的封建时代里, 由于儒家思想所倡导的理念对维护社会稳定与缓 和阶级矛盾有重要的作用,而被历代统治阶级所 接受,并发扬光大,成为中国封建社会主导的正 统思想。儒家思想以重伦理、尚道德为核心内 容,并把其所倡导的人文道德文化渗透到社会政 治、经济、伦理与教育中,成为影响中国封建社 会政治、经济、文化发展的主导力量。由此可 见,中国封建社会的经济思想与财富思想不受儒 家伦理思想的影响是不可能的。一是儒家思想把 作为其理论基础的人性论纳入到对财富的认知 中。儒家伦理思想认为,人不仅要具有从事生产 劳动的能力,还要具有道德伦理与善性,人是国 家的第一要素,而人的善性与道德伦理又是影响 社会经济活动与财富创造活动的重要因素。儒家 伦理思想还把人性与社会经济管理活动融合在一 起,形成了儒家以人为本的经济管理模式。在对 财富的价值目标上面,儒家伦理思想认为,财富 的生产与创造有利于实现国富与民富,更有利于 实现国家经济利益与个人人格完善的和谐统一。 二是儒家思想把其义利观渗透到经济活动中。儒 学义利观认为“义”重于“利”,“义”大于 “利”,“义”先于“利”,反对谈物质利益,专 注与礼义与仁政。所谓“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 利”(《论语·里仁》)。在儒学义利观的影响下, 儒学伦理思想与中国古代经济形成了独特的结合 形式。所以,《盐铁论》要“抑末利而开仁义”, “以礼义防民欲”(《盐铁论·本议》)。三是儒家 思想把其政治伦理观念渗透到经济活动中。在政 治伦理的视野中,儒家伦理思想追求的重要价值 目标就是经国济民。所以,在儒家思想的视野 里,伦理道德不仅是政治的基本原则,也是经济 的基本原则。在封建政治体制中,君与民的关系 是社会结果的最基本形式,儒家认为,君主在治 理国家的时候要能以“民为邦本”,要惠民、爱 民、恤民。以“民为邦本”为核心内容的民本思 想不仅深刻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统治模式,也反 映了中国古代发展经济与管理经济的根本措施, 这种措施就是儒家伦理政治在经济上的延伸与 运用。 儒家思想以义利观为根本的方法论来认识财 富,从而形成了具有浓重伦理色彩的财富思想与 观点。“在财富问题上,孔丘主要有两个方面的 观点:一是重视财富,二是认为致富必须经过正 当的途径。”[1](P44)孔子的关于重视财富的思想无 疑是正确的,但是,只是从重视财富问题、重视 富国和富民还不能判断一个思想家的经济思想的 性质和特点,更重要的是要看他主张怎样取得财 富和增殖财富,怎样富国、富民,以及增加什么 人的财富,富什么样的民。“致富的途径必须符 合奴隶主贵族的‘义’和‘礼’,否则就是致富 ‘不以其道’,就富不如贫!———这就是孔丘的贫 富观。显而易见,孔丘的贫富观是建立在他的贵 义贱利论的基础上的。”[2](P46-47)孟子把孔子的 “贵义贱利论”更加绝对化。他提出了“何必曰 利?亦有仁义而已矣”(《孟子·梁惠王上》)的 论点。标志着中国封建时代正统经济思想形成的 《盐铁论》又是一套儒学化的教条。虽然封建正 统经济思想的主要内容并非完全来自儒学,但来 自于不同学派的经济思想和财富思想点,都一律 以儒学的统一称号来命名。所以,封建正统经济 思想的形成,意味着以儒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经 济发展与经济政策的指导思想。在以后的中国封 ·38·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8卷建王朝中,虽然有部分经济思想家对财富提出了 一些有别与儒家的论点,但相比较而言,以儒学 为指导的财富思想依然是中国古代社会财富思想 的主流,儒学理论财富观与财富思想深刻影响着 中国古代财富活动乃至经济发展的方向。 二、伦理财富思想的理论内涵 中国古代义利关系论最早出现在春秋时代, 孔子接受了初秋时代的义利关系论,更突出和更 一贯地强调“义”的一方面,并赋予“义”、 “利”关系论以明确的阶级内容,把它发展为贵 义贱利论。孟子借鉴、发展了孔子的义利论,从 而形成了他著名的恒产论理论。此后,关于 “义”、“利”关系一直贯穿在中国古代经济社会 发展中,直到清王朝时代,有的思想家依然坚持 以义利论为基础的孔孟伦理财富思想。如清朝张 英“利用‘亚圣’孟轲的权威,把孟轲的恒产论 作为自己提倡治生之学的依据”[2](P519)。义利论 之所以成为儒学伦理财富思想的理论基础,主要 是基于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在道德和利益的关系 上,儒家主张见义思利,反对唯利是图、见利忘 义。孔子认为道德价值高于物质利益,人的精神 追求远比物质需要更有意思,即“德者本也,财 者末也”[3](P78)。朱熹也曾说:“义利之说,乃儒 者第一义。”[4](P102)二是在公利与私利德关系上, 儒家把“义”与“公”联系在一起,把“利” 与“私”联系在一起,个人利益要服从国家利 益,即服从君主专政的国家及其统治者,但君主 应该实行富民政策,轻徭薄赋,适民以时,宽刑 仁慈,关心和保证个人利益的合理满足,从而体 现“仁政”。从这两个方面我们不难看出,儒家 “义利之辨”不仅为中国古代民众的行为规范做 出了规定,更为中国古代社会经济政策乃至政治 统治确立了价值观念与指导思想。 伦理财富思想不单纯是经济思想的一种表现 形式,也是政治思想与经济思想相结合的一种模 式,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对经济基础的特殊要 求。所以,伦理财富思想把维护道德有序与政治 稳定的目标一同纳入到经济政策中,从而形成独 具特色的财富思想。其一,财富取得方式将决定 一个社会的伦理是否被民众尊崇、社会秩序是否 稳定。孔子认为,凡是符合“义”和“礼”的 求财富的途径,就是正当的途径,凡是不按这个 途径得来的财富,都被他视为“不义”、“非礼” 而遭否定。在中国古代封建社会,这种财富取得 方式无疑是维护统治阶级利益最有效的方法和最 合法的外衣。其二,财富的增长将给封建政治统 治带来一定的风险。孟子曾说:“易其田畴,薄 其税赋,民可使富也。”(《孟子·公孙丑下》) 同时,孟子把垄断市利的商人骂为“贱丈夫” (《孟子·公孙丑下》),主张加以限制与打击。 荀子发扬了孔子的“足食”、孟子的“仁政必自 经界始”的思想,提出了“使有菽粟如水火”的 理想,这显然是重农的。儒家之所以重农,是因 为商人的获取财富中的“不义”行为以及商人利 益的扩大在一定程度上都会影响到封建政治统治 的稳定。由此可见,中国封建社会“重农抑商” 的政策是有理论源头可溯的。 任何时代的财富思想与财富思想都需要其所 处的社会提供主导的时代载体:经济的、政治 的,或者是道德的。伦理财富思想之所以把伦理 道德作为其生存的“肌体”,其原因在于:首先, 在以伦理为核心的儒学“一统天下”的封建时 代,财富思想若不与主流意识形态结合起来是不 明智的,也是不可能的。依据马克思主义理论来 看,意识形态对经济基础具有反作用这个规律能 够更好的证明中国古代伦理财富思想所体现的意 识形态本质。当然,中国古代伦理财富思想的产 生,并不是意味着在未来某个时候其理论思想能 够得到现代科学理论的证明,而现实中这种非目 的性的结果的产生,则从另外一个角度说明了古 代伦理财富思想在某些方面的合理性。其次,在 “重农抑商”的封建王朝时代,伦理财富思想只 有把自己“打扮”成极富“价值理性”的形象, 才能具有生存的可能与发展空间。试想,在一个 本来就不平等的特权社会中,去除伦理,讲究个 人利益,否认国家整体利益,这是一个怎么样的 幻想?最后,伦理财富思想迎合了封建统治阶级 的政治统治与国家治理的需要。这样我们就不难 理解:伦理财富思想怎么可能不把维护国家统治 权威的思想基础———儒学作为其生命的载体呢? 三、伦理财富思想的现代意义 中国古代财富思想与财富思想是否在现代社 会具有价值,首先要从为什么中国古代伦理财富 思想为什么没有形成完备的科学体系说起。为什 ·39·第4期          周家荣:中国古代伦理财富思想:形成、内涵与现代意义么中国古代财富思想在今天失去了现代的语言? 这个问题,就是探究中国古代财富思想和财富思 想没有形成完备体系的缘由;这个问题,也是我 们中国人都不愿意正视但又不得不正确审视的一 个问题。但只有认识自己,才能找到发展的方向 和切入点。否则,一味地回避问题只能导致下一 个错误的提前发生。同古希腊相比,“中国人的 知识体系似乎显得四分五裂、支离破碎。这其中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中国的科技活动没有像希 腊那样被高度理论化。因此,中国的知识体系便 没有可以贯穿始终的‘线索’,……它如同一盘 散沙,难以取得高水平的理论体系,也难以取得 与高水平的理论体系相配套的高水平的推理方 法。”[5](P214)许倬云认为中国古代社会缺乏数学思 维,一个明显的表现是“中国的数学发展就好像 是为了作实际的四则杂题一样发展起来的,并不 是为了抽象的思考而发展的,这与古代希腊的数 学有很大的差异”[6](P79)。缺乏逻辑思维是古代中 国思维的局限,多数学者持有这种观点。中国古 代的思维倾向于直观性和模糊性,所以,逻辑思 维在中国古代“一直发展缓慢,始终没有建立起 西方那样的公理化、形式化的逻辑推理体 系”[7](P132)。缺乏逻辑思维对经济活动与经济思 想的发展是显而易见的,这是中国古代经济思想 没有能够成为体系的又一个重要原因。中国古代 “天人合一”的思维,“它是一种封闭的思维,不 重视与外部交流”[8](P58),缺乏革新性。日本的学 者也指出:“缺乏个人的创造性,没有将知识推 向进一步充实和独立的发展,这是东方精神所特 有的一种束缚性的必然结果”[9](P188-189)。与中国 古代相比较而言,古代希腊、罗马人在财富追求 上更具有竞争意识和创新精神,这一点在古希腊 城邦经济的独立性方面就可以有所窥见。另外一 点,中西古代社会公民意识的程度也不同。公民 意识,可以看作是一种民族主义和国家观念。西 方古代私有意识的发展逐渐超越了公民意识,私 本位思想在一定程度上唤醒了人性,激发了西方 人文主义的发展,人文主义的发展是西方古代经 济思想能够发展成为体系的一个关键性的因素。 中国古代官本位思想不仅表现在政治上,也渗透 到经济中。自秦王朝开始,“士志于道”的观念 “变得高度地政治化了”[10](P42)。从汉武帝后,中 国的士大夫很少没有“恒产”的。随着士大夫官 僚制度的成长不断增加实力,他们既拥有借政府 之名的社会统治权,又拥有跟地主一样的财产 权。长期以来的官本位思想,极度的压制了人 性,致使中国古代经济思想自先秦以后,就呈现 出一个精华递减的走势,最终没有走上“复兴” 的道路。 没有财富,就没有人类的现在和未来。但囿 于历史时代的久远、社会形态的变化、意识形态 的转换、语言文字的演化,使得现代人与古代人 之间在虚拟的世界中缺乏足够的沟通,以至于古 代诸多财富思想的精华泯灭在历史的长河中或者 被束之高阁、无人问津。这是现代人的一个可悲 的地方。有人说,忘记过去就等于背叛现在、毁 灭未来,这可能有点夸张,不过现代社会若能借 鉴一点古代社会的文明精粹绝对不是一件坏事。 在过去与现在之间有很多“桥”,但财富之 “桥”却沉重地载负着人类由艰难到幸福的里程、 记载着人类由蒙昧走向智慧的过程。所以,在古 今之间的很多“桥”中,此“桥”非彼“桥” 也。通览中西方古代财富思想发展进程,我们深 深感到现代与古代之间隔阂太久了。所以,以财 富来构建古今之“桥”时不我待。其一,古代财 富思想的现代性解读。古代财富思想是古人用其 时代的文字记载的。要想使得古代财富思想在现 代社会发扬起来,必须以现代人的思维方法和语 言表达方式来重新组合古代财富思想的内容。其 二,现代财富思想的历史性渊源。对现代经济学 的某些核心概念、定律、原理和范式要研究其历 史性的来源,赋予其原生态的解释。这样,就不 会使人产生望文生义的错误。其三,古代财富思 想的现实载体。无论是西方古代财富思想,还是 中国古代财富思想,要想使其在现代社会中发挥 财富的张力,最根本的一点就是要赋予这些古代 思想以现实的载体。也就是说要把古代财富思想 的精华引入到现代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生活 中来,让现实考验它,让竞争淘汰它。 中国古代财富思想中关于对财富的论断绝大 部分都是站在统治阶级立场上的表白。对大部分 普通民众来说,这些表白是很苍白的,甚至是带 有欺骗性的。社会主义社会必须实现对财富分配 的正义性,坚持财产公有制,这不仅是人类对财 富价值性思维的凝聚,更是人类思想史演化的必 然结果。主张财产平等,反对私有财产,早在古 ·40·昆明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第8卷希腊时代,柏拉图就提出来了。但柏拉图的思想 完全不能等同于共产主义理想。因为,共产主义 不仅“将是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 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社会”[11](P177), 还是一个没有阶级和压迫的社会。 中国古代财富思想的精华如何在今天的市场 经济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是一个重大的社会课 题。中国古代财富思想虽然没有形成完备的科学 体系,但其所积累的很多宝贵的财富理论一直在 今天都有重要的意义。但如何体现这个意义,把 意义转化为现实,却需要认真的思考与操作。要 实现古代财富思想的现代转换,必须梳理中国近 代、现代财富思想。其理由是,通过寻找为什么 古代财富思想在近现代没有形成体系这个问题的 答案来构建中国古代财富思想通往现代的“通 道”,没有这个“虚拟”意义上的“通道”,转 换是很难的。在这个过程中,要根据寻找到的原 因,采取转换措施。一是要整理古代财富思想中 的理性部分,运用现代科学研究方法,把其纳入 到政治经济学学科理论来源(或参考来源)之 中,并运用现代语汇重新对古代财富思想的内容 进行整合。二是要积极关注古代财富思想中的正 义性价值,并把它纳入到现代经济生活中,如有 可能,应该将这些论述财富正义性问题的论点发 扬为当代社会的伦理观念和经济行为观念。三是 以创新的思维来审视古代财富思想。创新是发展 的灵魂,科学研究同样需要创新的思维。对于古 代财富思想的研究,至今并没有形成一套切实可 行的方法。所以,要加快创新古代财富思想的研 究方法、理念,进一步扩大研究领域与深度。 参考文献: [1]赵靖.中国经济思想史述要(上) [M].北京:北 京大学出版社, 1998. [2]赵靖.中国经济思想史述要(上) [M].北京:北 京大学出版社, 1998. [3]蔡尚思.孔子思想体系[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社, 1982. [4]朱熹.四库全书[M].长沙:岳麓出版社, 1987. [5]吾淳.中国思想形态[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 社, 1998. [6] (美)许倬云.中国文化与世界文化[M].贵阳: 贵州人民出版社, 1991. [7]曾杰、张树相.社会思维学[M].北京:人民出版 社, 1996. [8]陈勇勤.中西方经济思想的演化及比较研究[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06. [9] (日)中村元.比较思想论[M].杭州,浙江人民 出版社, 1987. [10]余英时.士与中国文化[M].上海:上海人民出 版社, 1987. [11]江泽民.论“三个代表”[M].北京:中央文献出 版社, 2001. ·41·第4期          周家荣:中国古代伦理财富思想:形成、内涵与现代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