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司马迁的重商思想 程 芳 (福建师范大学 社会历史学院, 福建 福州 350007) 摘 要:司马迁重商思想的形成,主要是基于对汉武帝时期社会现实问题的观察和认识。 由《史记·货殖列传》可 以看出司马迁有关商业应与农林工并举、商人应有的素质以及政府应对商业如何管理的主张和认识。 关键词:司马迁;重商论;《史记·货殖列传》 中图分类号:K23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7974(2009)01—0077—03 收稿日期:2008—08—24 作者简介:程 芳(1983- ),女,湖南常德人,福建师范大学社会历史学院中国古代史专业 07 级硕士研究生。 战国时重农抑商思想已经成为统治者的国策, 以后历代统治者都奉行抑商政策,汉武帝也不例外。 而司马迁却在 《史记》 中大胆的为商人作 《货殖列 传》,以独特的眼光看到了商业、商人的重要作用,反 映了他的重商思想,成为《史记》这部伟大著作的亮 点之一, 也成为研究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宝贵内 容。 一、重商思想的形成 司马迁重商思想的形成是与他对汉武帝时期的 社会现实问题的认识密切相关的。 司马迁在 《平准 书》中这样描述汉朝建立之初的情形:“汉兴,接秦之 弊,丈夫从军旅,老弱转粮饟,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 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 ” [1]1417 汉 朝统治者为了医治战争的创伤, 实行 “与民休息”、 “无为而治”的政策,经过汉高祖及汉文帝、汉景帝几 代人的努力,经济逐步恢复和发展。 到汉武帝时候, 达到了空前的繁荣。司马迁生活在这样的时代,亲眼 目睹了“国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 京师之钱 累巨万,贯朽而不可较。 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 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 群,而乘字牝者儐而不得聚会” [1]1420 的繁荣景象。 他 认为在这种形势下,要进一步促进经济的发展,满足 人们的物质需求,没有商品的交换,没有商品生产的 发展,是不可能实现的。他还观察到“夫用贫求富,农 不如工,工不如商,刺绣纹不如倚市门”。 [2]3274 即认为 老百姓要过上好日子,经商是一个很好的途径。而汉 武帝的抑商政策却限制了商人和百姓的求富益货, 也影响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所以司马迁在《史 记》中提出了与当时汉武帝的抑商政策不同的看法, 并在此基础上深刻总结了经济发展和运行的规律, 这成就了他在经济思想上的“一家之言”,并对开创 古代史学家重视记述经济问题的优良传统起了首创 作用。 总之,司马迁对现实问题的深入观察,对经国 济民道理的深刻认识, 是他产生重商思想的直接缘 由。当然,司马迁重商的根本原因是想通过修史的形 式来探求治道,为执政者寻求长治久安之策,希望建 立一个强国富民的理想社会。 二、四业并举的主张 秦孝公时期的商鞅实行变法, 其用意就是为了 发展以耕织为基础的小农经济, 认为商业发展的结 果,必然是农民弃农趋末,明令宣布“戮力本业,耕织 致粟帛多者, 复其身, 事末及怠而贫者, 举以为收 奴”。 [3]2230 荀子认为“省商贾之数,罕兴力役,无夺农 时,如是则国富矣”。 [4]179 韩非子则认为工商是不生产 财富的,要加以限制,“使其工商就食之民少,而民卑 以寡, 去本务而趋末作”。 [5]157 并把工商列为五蠹之 一,对之深恶痛绝。就战国时期所面临的通过兼并战 争来实现统一的任务看, 这种以鼓励耕战为本的主 张虽然也有其负面的作用,但大体上是正确的。但是 在西汉以经济发展为主要任务的时期, 仍坚持这样 严格的抑商政策,其负作用显然是比较大的。 汉兴以来,也一直实行抑制工商业的政策。虽然 汉初实行“开关梁,驰山泽之禁”,但是汉高祖规定商 人不能穿丝制的衣服,不准乘车,并课以租税。 至孝 惠、高后时,仍规定商人子孙不得当官。 汉武帝为增 加国家财政税收, 打击富商大贾的经济实力, 把冶 铁、煮盐收归国有,同时实行均输平准政策和算缗告 缗的措施。在这种情况下,司马迁大胆的提出了农虞 工商并重的主张。 他认为“山西饶材,竹、谷、纑、旄、 玉石;山东多鱼、盐、漆、丝、声色;江南出楠、梓、姜、 第 30 卷第 1 期 2009 年 1 月 通 化 师 范 学 院 学 报 JOURNAL OF TONGHUA NORMAL UNIVERSITY Vol.30 №1 Jan. 2009 ·77·金、锡、连、丹砂、玳瑁、珠玑、齿革;龙门、碣石北多 马、牛、羊、旃裘、筋角”, [2]3253,3254 中国各地的物产丰 饶不一,特色不同,但都是人们衣着、饮食、养生、送 死之所依赖之物,要“待农而食之,虞而出之,工而成 之,商而通之”。 [2]3254 也就是说,农虞工商四业是人民 的衣食之源,人民的生活离不开这四个部门。 所以 他主张四业并举,才能将生产、分配、交换、消费四个 环节有效的联系起来,从而形成一个完整的生产和 再生产体系。 否则,“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 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 [2]3255 司马 迁四业并举的思想,把商业作为解决人民衣食问题 的重要一环,并且把商业放到国民生产总体结构中, 给了商人和商业应有的地位。 三、关于商人素质的认识 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为我们展示了诚贾、廉 贾的形象:从春秋末年的范蠡、子贡、猗顿到战国中 期的白圭再到秦汉的寡妇清、卓氏、程郑、孔氏、刁 闲、师史、任氏等。记述了他们的事迹,也总结了他们 的治生之术,作为后世得以择观、效法的榜样。 从这 些成功商人的事例中,司马迁归纳出了商人应具备 的素质。 第一,商人要勤俭。 他说:“夫纤啬筋力,治生之 正道也。 ” [2]3282 他赞扬战国时期的大商人白圭“能薄 饮食,忍嗜欲,节衣服,与用事童仆同苦乐”。 [2]3259 汉 初大商人任氏“折节为俭,力田畜”,并制定家约:“非 田畜所出弗衣服,公事不毕则不得饮酒食肉”。 [2]3280 勤俭不仅是商人良好素质的表现,而且业主与用事 童仆同苦乐,还有利于调动童仆协助业主经商的积 极性。 如西汉前期的齐地大商人刁闲重用人们讨厌 的桀黠奴,放手让他们追逐“渔盐商贾之利,或连车 骑,交守相,然愈益任之。 终得其力,起富数千万”。 [2] 3279 第二,商人还要学会抓住商机、出奇制胜。 司马 迁在《货殖列传》中说“人弃我取,人取我予,夫岁熟 取谷,予之丝漆;茧出取帛絮,予之食”,“旱则资舟, 水则资车”。 [2]3258,3259 这些都是说要对市场的供求关 系有预见性,把握好商机。 司马迁还认为“富者必用 奇胜”。 这在《货殖列传》中有记载:“吴楚七国兵起 时,长安中列侯封君行从军旅,赍贷子钱,子钱家以 为侯邑国在关东,关东成败未决,莫肯与。 唯有无盐 氏出捐千金贷,其息什之。 三月,吴楚平,一岁之中, 则无盐氏之息什倍,用此富埒关中。 ” [2]3280,3281 “秦之败 也,豪杰皆争取金玉,而任氏独窖仓粟。 楚汉相距荥 阳也,民不得耕种,米石至万,而豪杰金玉尽归任氏, 任氏以此起富。 ” [2]3280 第三,商人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责任意 识。如范蠡仅逐什一之利,低于市场平均利润什二之 利。他十九年之中,三致千金,都仗义疏财,接济了贫 苦族人。 白圭经商,以“仁”自我标榜。 司马迁所赞扬 的商人都是不害于政,不妨害百姓的商人。 他们“富 好行德,上则富国,下则富家”。 在《货殖列传》中,司马迁表彰的富商大贾,“皆 非有爵邑俸禄弄法犯奸而富”的人。 商人不仅应有 经商致富的头脑,而且应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社会 责任感,兼有二者的商人才能够富得长久。 司马迁 用白圭的话概括商人的素质:“吾治生产, 犹伊尹、 吕尚之谋,孙吴用兵,商鞅行法是也。是故其智不足 与权变,勇不足与决断,仁不能以取予,强不能有所 守,虽欲学吾术,终不告之矣”。 [2]3259 也就是说,商人 要想取得成功,就要具备智、勇、仁、强这四种基本 的素质。 四、经济管理思想 在经济管理方针问题上, 中国自古即有两条不 同的原则:一条是“通轻重之权”、“以轻重御天下”, 主张国家对经济进行全面的宏观调控; 另一条则相 反,主张“仁政”、“善者因之”的自由放任政策。 从汉 初开始就出现了经济的自由主义和干涉主义两种观 点,至西汉中期,这两种观点的对立就更加激烈。 坚 持经济干涉主义的以桑弘羊为代表, 而坚持经济自 由主义思想的以董仲舒、司马迁为代表。司马迁经济 管理思想的基本原则是: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因势利 导。司马迁认为老百姓的经济活动可以自由进行,根 本不用政令干涉。人们为求富活动所驱使,自发地在 自己选择的商业活动上“任其能,竭其力”,也根本用 不着政府发号施令。从这种观点出发,司马迁认为管 理国民经济有几种办法:“善者因之,其次利道之,其 次教诲之,其次整齐之,最下者与之争。 ” [2]3253 “因之” 就是遵循经济发展的自然规律, 满足人们求富的欲 望,放手让人们去发展产业,以实现富国富民。 “因 之”有两重含义:一是因其自然,二是因民所欲。司马 迁认为人人都有求富的愿望,“富者,人之情性,所不 学而具欲也”, [2]3271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 皆为利往”。 [2]3256 所以当政者应该满足人们这种求富 的欲望,让他们去逐利发财。他赞扬汉兴以来,“开关 梁,弛山泽之禁,是以富商大贾周流天下,交易之物 莫不通,得其所欲”。 [2]3261 司马迁还指出,祖国各地有 着丰饶的地方特产,这些特产是人们所必需的,而这 些物产的流通,都依赖商人。“利道之”就是要因势利 导,根据人们求富的愿望,充分利用自然资源,让农 虞工商四业并举,做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所谓“平 粜其物,关市不乏”之类的引导政策就属于此类。“教 诲之”,就是对人们求货益财进行宣传教育,用礼仪 ·78·来匡正,董仲舒的主张就是这样的,他提出“正其谊 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其功”。 [6]2524 丞相公孙弘穿布 衣,食不重味,为天下人榜样。 卜氏的两次输财县官 助边,汉武帝尊显之,也就是此类办法。 “整齐之”就 是对人们的求富行为进行一定的行政干涉,用强制 的手段进行引导。 传统的重农抑商,对富商大贾采 取种种限制措施,就是国家干预政策。 “与之争”,就 是与民争利。 汉武帝时桑弘羊实行的一系列经济措 施,就是与民争。 如盐铁官营、统一铸币等,都是实 行的国家宏观调控,是为了增加国家的赋税,增加国 家的财力。 司马迁对五种经济管理方法的态度,最赞成的 是“因之”,最不赞成的是“与之争”,“利道”、“教诲”、 “整齐”则介于二者之间。 从司马迁的“因之”思想, 可以认定司马迁是主张商业自由的,但是他主张的 自由并不是完全的放任。 很多评论者都认为他所说 的“善者”就是最好的管理方法的意思,我也认为这 种说法很有道理,但是,“善者”也有另一层含义,那 就是好的行为,或是好的商人。 通观《史记》,司马迁 所赞扬的那些商人都是不害于政,不妨害百姓之人, 而且特别表明是“皆非有爵邑俸禄弄奸犯法而富”之 人。 这样的商人不仅有良好的素质,还能富家富国, 这样的商人和他们所从事的合法的商业活动,当然 要用“因之”的方法。 “最下者”亦可以解释为不合法 的求富的行为,或是奸商。 司马迁在《货殖列传》中 对那些弄法犯奸而富的人,认为应该采取严厉的措 施来打击。在《平准书》中,司马迁写汉兴以来实行无 为而治的政策, 致力发展经济, 出现民丰国富的景 象。 在这种形势下,一些人忘乎所以,“役财骄溢,或 至兼并豪党之徒,以武断于乡曲。宗室有士公卿大夫 以下,争于奢侈,室庐舆服僭于上,无限度”。 [1]2737,2738 对于这些人的态度,除了“与之争”之外,就没有更好 的办法制服他们了。所以对于这些国家的蠹虫,应该 坚决打击。 司马迁在 《货殖列传》 中提出了四业并举的主 张,给予商业发展以重要地位。这种思想在历史上曾 受到不少非议。 班固在《司马迁传》中说:“其是非颇 谬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 士而进奸雄, 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贫贱, 此其所弊 也。 ” [7]2737,2738 此后宋明学者对司马迁为商人立传、重 视经济发展的思想也有种种批评。直到近代,人们对 司马迁的这种思想主张才渐渐有了正确的认识。 现 在看来, 司马迁在两千多年前就能够依据社会经济 发展的客观现实来全面的论述商品生产、 商品交换 的重要性,重视商人的地位和作用,并且能够正确的 剖析物质利益和道德价值的关系, 从理论上论述了 放任主义的“善因论”对社会经济的促进作用,使其 经济思想反映出客观的经济发展过程, 是中国古代 经济思想史上一份宝贵的文化遗产。 司马迁关于四 业并举、 重视商业的主张和关于商人素质的认识及 以“因之”为主的商业管理思想,今天仍是有其重要 认识价值的。 参考文献: [1] 司马迁. 史记·平准书[M]. 中华书局,1959. [2] 司马迁. 史记·货殖列传[M]. 中华书局,1959. [3] 司马迁. 史记·商君列传[M]. 中华书局,1959. [4] 荀 子. 荀子·富国篇[M]. 中华书局,1988. [5] 韩非子. 韩非子·五蠹[M]. 上海古籍出版社,1975. [6] 班 固. 汉书·董仲舒传[M]. 中华书局,1975. [7] 班 固. 汉书·司马迁传[M]. 中华书局,1975. (责任编辑:徐星华) On Sima Qian's Mercantilist Ideas CHENG Fang (Institute of Social History, Fujian Normal University, Fuzhou, Fujian 350007, China) Abstract: Based on the observation and understanding of the social question in the period of Martial emperor of Han Dynasty, Sima Qian has formed his mercantilist ideas. From Records of the Historian: Collected Biographies of the Commercial and Indus- trial Management we can understand Sima Qian's mercantilist ideas: the simultaneous development of business, agriculture, forestry and industry, the merchants' qualities, as well as the government's management to the business. Key words: Sima Qian; mercantilist theory; Records of the Historian: Collected Biographies of the Commercial and Industrial Man- agement ·79·